星沙时报头版头条|工业强县稻花香


  ◎星沙时报记者 任凭 蒋志斌 宋彬彬

  三湘首善地,星沙自古繁华。

  四十多年前,这里雏凤先啼,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缓缓拉开了一个工业强县的时代大幕。

  2019年,长沙县以地区生产总值超1700亿元的成绩,铸就起能与全球对话的力量之都,成功跻身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4位。

长沙县政府机关大院。章帝 摄

  2020年,从“制造”到“智造”,星沙再度启航,放眼长量。

  从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工商城市,长期占据中国百强县前五,长沙县的发展与现代化推进密不可分。

  一开始,是农业哺育着工业生长;到现在,工业推动着农业转型升级。长沙县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正书写着鱼米之乡新传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当知青时农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还盼着“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故事,并把“金扁担”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以双季水稻为主的长沙县,连续多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标兵)。章帝 摄

  现如今,田里“漂移”的抛秧机,天上起舞的“植保机”,都在释放着长沙县立足自身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金扁担”,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信号。

  中西部第一县,亦是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16万亩。截至8月底,长沙县库存粮食已达到16.78万吨,可供160万人吃上半年。

  粮食总能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从单纯填饱肚子,到成为商品,再到满足美好生活,粮食在社会需求的变迁中,逐渐勾勒出一个工业强县的农业担当。

长沙县全力以赴推进春耕生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章帝 摄

  这样的担当,在田间地头,也在企业车间,更在每个人端起的饭碗里。

  以双季水稻为主的长沙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单产提高,结构调优,效益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连续多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创造了另外一个发展奇迹。

近年来,长沙县不遗余力推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生根。章帝 摄

  “政策礼包”为农业护航,演绎丰年欢歌

  稻米黄,歌声长。颗粒归仓,是最古老的寄托,也是最年轻的节日。

  虽然2020年迎接了疫情大考,春旱夏涝,于耕作而言算不上“风调雨顺”,但长沙县的粮食产量仍旧稳定在50万吨左右,为确保“中国人饭碗”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丰年来之不易。近年来,长沙县不遗余力推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生根,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红线意识,坚定扛起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政治责任。

对中国人来说,自古粮食如黄金。章帝 摄

  3月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长沙高铁新城党工委书记沈裕谋也毫不放松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专题调研春耕备耕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以赴推进春耕生产,不误农时、不误农事,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牢牢守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由此,一场耕好粮食安全“责任田”,稳定粮食生产的硬战打响,在严格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一系列因地制宜的举措以最快速度在全县铺开。

  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责任制。将稳定粮食生产纳入县对镇(街道)乡村振兴绩效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资金对镇(街道)的安排挂钩;

  遏制抛荒和“双改单”现象。调整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和比例,朝“谁种谁得”“多种多得”“不种不得”的方向转变;

  实施早稻集中育秧。统筹安排不少于400万资金给予育秧成本补贴,千方百计稳定双季稻生产;

  鼓励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统筹不少于1500万元,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种粮主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章帝 摄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秧纳入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继续开展水稻种植保险,扩大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实现早、晚稻应保尽保;

  建设十万亩现代粮食核心示范基地。统筹涉农资金,以隆平稻作公园为中心,辐射11个镇的十万亩现代粮食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热火朝天……

  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带来的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良田产好粮,长沙县的农业“微笑曲线”持续上扬,合上的是三湘农民“微笑曲线”持续上扬。

高桥镇合兴桥村金元组的陈斌正在抓紧时间抢收。盛磊 摄

  农业机械化为耕耘充电,跳起丰收热舞

  在星沙,一粒米,就是一场农业的时代秀。

  乘坐式插秧机飞速驶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秧苗;无人机垂直起降,低空盘旋喷洒农药、播种;同步精量施肥机在插秧同时完成施肥……

  每到备耕、丰收时节,县内各农机专业合作社便纷纷开始驾驶自家机械大显身手,如同大片般在长沙县乡间田野上轮番播出。

  “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这样的“土味情话”正是如今长沙县现代化农业的真实写照。

  农业机械化这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一头挑起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业机械化这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一头挑起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章帝 摄

  随着这条“金扁担”越来越长、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其吸引着来到田园。

  85后的黄龙,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不谈种粮时,是个戴着金丝框眼镜的斯文小伙。

  2013年,看到家乡的不少双季稻农田“双改单”及抛荒现象日益严重,他便回乡流转土地种田,当起职业农民。

  “刚开始只种了30亩,人受累还没赚到钱。”最初种田时的困境黄龙仍历历在目。当时,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渠常年堵塞,加上几乎没有农用机械,种起田来相当吃力。

  为扭转局面,长沙县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狠下功夫,小农水建设、机耕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逐一铺开;同时,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安排县级财政对薄弱环节进行累加补贴。

  乘着这股东风,黄龙流转的农田从30亩扩大到7200多亩,农田中机耕道、U型槽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种子催芽机、旋耕机、插秧机、植保飞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一应俱全,种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现在打理7000多亩都不觉得累,也不用担心粮食产量。”黄龙笑着说,机械化的逐步推广、普及,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可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一大助力。

  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就这样,从田间到车间,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开始高效运转。

  长沙县传统农业,也在机械化进程的推广下,逐渐走入现代化的浪潮之中。

  目前,长沙县有农机合作社112家,其中“百千万工程”现代农机合作社50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3家。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38万台/156.56万千瓦。

  去年,全县水稻机耕率达99.95%,机收率99.9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3%,在全省排名前列。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长沙县农业领域的新型经营主体也如雨后春笋,催生了一批新的农民职业,比如专事土地流转的土地经纪人,专事农机驾驶维修的农机司机,专事农产品市场网络推广的农业营销员。

  除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合作化,长沙县还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

  从有饭吃,到吃得饱,在长沙县,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始终向着农民倾斜。

  科技下乡为农业“升级”,把“金扁担”交到农民手中

  对中国人来说,粮食不是什么具体东西,而是自带高光的存在。尤其是对作为有着饥饿经验的民族而言,自古粮食如黄金。

  虽然长夏已尽,路口镇农民周应良还是一大早就扛着锄头来到田里,察看水稻长势、灌溉情况,“现在是稻子成熟的关键时节,不能有半点马虎。”

  看着逐渐变得金黄的稻子,周应良忍不住将一束稻穗放在手心掂量,在数清稻谷粒数后,他咧嘴大笑,“种了几十年田,今年晚稻的亩产估计要上700公斤!”

  年逾古稀的周应良是路口镇路口社区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虽然只有十来亩田,但种起来累得够呛。”想起过往,周应良叫苦不迭。

  那时候每个环节他都需要亲力亲为,可到头来一算账却赚不了几个钱。要是遇到暴雨或干旱等天灾,收成就会大打折扣。

  后来,周应良将农田流转给了当地的长沙智发农业生物有限公司,每亩农田得250公斤稻谷。因为种植水平高,加之舍不得与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田说再见,他又被公司雇佣,专门负责田间管理,每月还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拿。

  有了高科技,农民“慧”种地。周应良说,现在自己每天只需要到田间查看病虫灾害和灌溉情况等,“相当于城里人早上散步锻炼一样,而且空气还清新。种田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农户正在收割水稻。路口镇供图

  为农业“升级”,把“金扁担”真正交到农民手里,是长沙县推动科技兴农的重要举措。

  丰收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也不是历史和自然的常态,它一定是因为有了人和科技的活跃变量,而创造的非常态。

  近三年,长沙县通过“上引行家,下选专家”的方式,邀请湖南农大、中南林大、省农科院等省内知名院校的256名专家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到贫困村、农业合作社和企业,为农民、企业传经送宝,提供科技服务。

长沙县科技特派员彭志红(右)与长沙萨默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成在粮仓查看水稻丰收情况。盛磊 摄

  隆平高科、袁氏种业、希望种业、金色农丰等一大批种业龙头企业如今都在长沙县建有基地、仓库,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应用均在县域。

  有了科技的加持,丰饶的大地总能带给人们一种踏实感:在这里,有所劳必有所得。

  科技兴农,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正长成长沙县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派驻长沙县顺勇种植专业合作社(金井镇)的科技特派员唐启源,为湖南农业大学的二级教授,担任农业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长江中游稻区高产栽培与秸秆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

  通过唐启源的带动,如今再生稻生产在长沙县有了新的发展,种植面积大幅提升,再生稻的品种选择也更适合于本地气候环境,使水稻种植更加简易化,合作社也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试验试范基地。

  今年,顺勇合作社的再生稻头季全面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亩,再生稻在金井镇推广也达到了2000多亩。

  派驻承担长沙县金霞优质稻专业合作社(果园镇)的科技特派员赵正洪,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和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他在指导驻点单位的同时还为果园镇新明村的有机示范基地出谋划策。

  2019年,长沙县果园镇新明村示范有机稻+羊肚菌轮作技术模式50亩基地,在赵正洪的帮助下,平均亩产优质有机水稻400公斤,通过品牌打造、精品包装后销售价格为30元/公斤,加上羊肚菌收成,每亩收益可超3万元;采用水稻+油菜(套种羊肚菌)模式一般水稻亩产可达400公斤,油菜亩产100公斤,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科技特派员打通了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建立起“技术—产品—产业”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

  如今,新产业正在星沙田野里拔节成长。稻田一望无际,水塘波光粼粼,走进各个合作社,都是一派田园风入眼帘。

  长沙县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还将加快形成“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农户”的推广链条,让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把“金扁担”攥在手心里。

  长沙县农业插上了机械化、科技化的翅膀,曾经的“盼丰年、庆余年”,如今只道是寻常。

  工业强县稻花香。

【作者:任凭 蒋志斌 宋彬彬】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