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好人”典型人物

  黄宇: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点一滴默默付出

黄宇(右)在门诊自助复印机区为病友服务。供图

  黄宇,女,57岁,县妇幼保健院退休干部。她于2011年调任长沙县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自上任后,她十分注重医院党建、医德医风及精神文明建设,狠抓职工素质管理,树立了良好的窗口行业形象。2017年正式卸任退休。退休后她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选择留在医院继续发挥余热,并负责组建了志愿者工作站,并担任县妇幼保健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作为长沙县内医疗机构唯一一家志愿者之家,她从无到有,建立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职责,志愿者除了医院离退休“五老”党员志愿者以外,同时招募社会各位爱心人士,大、中学生等,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如自助机操作使用、文明禁烟劝导、引导就医、陪检、病房温馨陪伴、下乡义诊咨询、开展健康讲座等,搭建了一座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她还负责组织了30多期如弘扬雷锋精神、应急救护知识、亲子感恩教育、情绪管理心理工作坊等培训,传播道德礼仪、志愿服务精神等,使广大青少年深受教育。目前志愿者之家已成为长沙县优质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志愿者团队架起了医患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新院运行不到两年时间里,年门诊量达80万左右,在病人急剧增加的同时,患者满意度却达到98%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红马甲志愿者们就像爱的摆渡人,成为了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还是一位爱心人士,不但自己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家庭,还常常组织单位职工奉献爱心。今年3月5日,组织离退休党员志愿者看望两位困难慢天使宝宝,送去1000多元的慰问物品。2018年7月,她到湘龙社区看望慰问慢天使宝宝粟银莺,送去了1600多元的视频点读机。2018年5月31日,她前往湘西龙山茅坪小学,为留守儿童送去医院退休党员捐赠的3200元爱心款,陪他们欢度“六一”儿童节。今年5月10日,组织离退休“五老”志愿者,为沅陵县贫困学生捐款2910元以及学习用品。两年多来,多次到安沙镇谭坊村罗石泉家中,看望慰问留守困难学生罗嘉新,为他家送去医院职工捐献的2万多元慰问金,帮他患病的爷爷奶奶义诊、免费送医送药。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点一滴的默默付出,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大爱情怀、无私奉献精神。


  李敏:16年默默坚守 用爱与奉献延续生命

  “忘不了她一直默默无闻做着巨大的贫困孩子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劝募等各项工作;忘不了汶川地震期间,她主动组织志愿者在长沙市一医院为来湘治疗的伤员开展无偿陪护服务,一干就是两个月;忘不了她曾经为很多初创的公益团队设计制作海报、图纸;忘不了那年我突然袭击,带着20多个因一次小意外,晚上无处安身的大学生,跑到她家打地铺;忘不了,为了撰写帮女郎海选用的公益项目书,在她家闭关修炼4天3夜,在她的协助下,洋洋洒洒下写出80页纸的《帮女郎公益项目书》……小飞和我2005年开始在一起做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是我公益道路上最亲密的伙伴!”

  李敏,网名“小飞”,长沙县㮾梨街道大园社区新华组居民,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性,2004年加入“湖南省红十字会善行者爱心联盟”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十字志愿者。

  2006年,她发出号召、联络湖南省红十字会志愿者团队、红网爱心家园、湖南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队等七个爱心团队,为身患重病的中国慈善个体户杨海开展募捐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志愿者群体;

  2008年初,她积极参与抗冰救灾赈灾募捐工作,带头捐款、主动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个人募集物资等,获得湖南省慈善总会授予的“抗冰救灾优秀义工”称号;

  2008年5月,她投身到湖南援川救灾志愿服务中,为湖南省红十字会前往四川什邡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的紧急救援队协调各方资源。在微信和网络还不如现在这般方便的时期,她和志愿者伙伴通过电话,硬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录下救灾一线最迫切需要的药品名字,继而又去奔走呼吁,多方筹集来的药品,最后又参与协调运输等工作,最终把湖湘人民的拳拳爱心传递到地震救灾一线。当得知四川的伤病员来湘治疗后,她协助长沙市一医院,用最快的速度组建起“陪护志愿服务队”,为来湘治疗的地震伤员开展志愿陪护服务,一干就是两个多月!

  2008年,她被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其“红十字志愿者之星”、湖南省慈善总会授予“援川赈灾优秀志工”,这些荣誉,她当之无愧!

  “小飞是我们社团的助学组长,还记得08年7月25日至7月31日,在炎炎夏日中,小飞领着我们一行五人代表圣诺亚爱心公益社团对甘肃助学区进行了为期一周(7天)的实地走访,共完成三个助学区域的走访(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碌曲藏族自治县)。冒着西部的漫天黄沙,我们来到天祝藏族自治县片区。她与孩子们亲切交谈,充满爱和关怀的话语打开了他们关闭的心扉,给他们寂寞的生活带来希望之光。”

  十六年来,李敏曾经在多个民间公益组织中担任助学项目骨干成员,致力于贫困学生的帮扶资助工作,直接或间接帮助贫困学子近千名。从走访到助学款的发放再到信息反馈,她都事无巨细参与其中。她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自己的工作收入也并不高,从一名未出阁的姑娘开始,直到她成家生子,她的爱心从未停止播种,她不仅参与网络上的公益项目,如爱心衣橱,还参与当地的志愿者组织,只要是有能力有时间为他人提供帮助,她从不吝啬内心的善良。曾经多少个夜晚,当人们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她还伏案工作,统计反馈信息,便于赶在最快的时间将受助信息传递出去,又将受助者受资助后的情况反馈给爱心人士。那份担当和责任,即便是事过境迁,孩子们已经走上社会报效祖国,更或许她的爱心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但依旧会开出芬芳的花朵。

  她利用自己擅长作图编辑的专业技能,为很多初创时期的公益团队免费做着海报、图册等宣传品设计制作。为很多公益项目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承载起推广、宣传的工作。

  2020年初疫情期间,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防控物资极度紧缺之时,李敏带动湖南的爱心朋友们,积极参与了楚天志愿者联盟的募捐活动。为湖北众多基层医院积极捐款筹物,通过网络为楚天志愿者联盟筹集了大量紧缺医用物资。她除了在线捐款外,还参与了几十家湖北基层医院需求信息统计接龙等繁琐的工作,为楚天志愿者联盟的志愿者们对接国内外物资出谋划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李敏对接的善款一笔笔捐款汇聚,为嬴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国内疫情获得缓解后,李敏又开始不辞辛劳的积极为欧洲受疫情影响地区,继续通过网络对接资源的步伐。

  天有飞来横祸,6月15日清晨,李敏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飞在地,当场昏迷。得此噩耗,曾经的志愿者伙伴们和小飞的亲朋好友们纷纷通过网络你5元,我10块的为小飞筹集医疗费用,希望可帮助她渡过危险提供资金保障。然而事不如人愿,经过13天全力抢救后,李敏于6月27日14:06分,永远的离开了她深深眷恋的家人、朋友、以及她热爱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她生命最后一刻,她的家人做出一个伟大的决定,帮助小飞完成生前提过参与“器官捐献”的心愿。

  李敏就这样像天使一样飞走了,她就像注定是为帮助别人而来的,生前默默坚守16年帮助贫困学子和困境家庭。她是伙伴们眼中永远最低调的志愿者,她从来就是幕后最认真做事的那个人。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旧用生命延续了他人的生命和光明,她用真爱为自己的公益人生划上圆满的句号;用最特别的方式把自己留在了人间和不舍的亲友身边。作为志愿者,她是最低调的爱心志愿者,每次都在后面默默的做事。她不是长得最美得志愿者,但绝对是内心最美得志愿者之一,她用生命为那一抹鲜红的红十字添加上了属于她的亮丽,她不愧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最美志愿者”。


  唐林:9年间跨越17万公里,在雪域高原播种爱与温暖

2012年,唐林(最后一排左一)第一次前往西藏援助时,在受助学校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来古学校与师生合影。

  唐林,男,现年45岁,长沙县人,中共党员。他现任“嘤鸣直捐”公益组织发起人。9年间,他行走在扶贫的路上,足迹遍布中西部,共筹集了500余万元的善款、物资,送往湘西和西藏等地的18所学校,惠及1000余名孩子。

  因为同情,播下“慈善初心”走上公益路。

  唐林说起慈善的初心,“一开始出于同情,后来是道德感召。”

  1996年,唐林大学毕业,分配至长沙县一中任教。第一次资助学子,是唐林从教的第二年。受助者是他任教班上的学生,成绩优秀,由于家庭贫困,准备退学。了解到情况后,唐林拿出每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为其补充生活费,并将自己大学期间打工挣得的永久牌自行车送给他,作为每天上下学的交通工具,还为其缴纳了高考报名费。

  他的善举收获了爱心的延续,这名学生工作后和他一起,资助4名贫困学子从高一至高三毕业,每生每年1000元。

  学生的举动,让他内心更加地坚定:感染并号召更多人来帮助他人,反哺社会。

  因为责任,放下“金饭碗”全心做公益

  从教20年间,唐林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2007年,他晋级为中学高级教师,先后曾任职长沙县一中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务。2011年,唐林正式发起“嘤鸣直捐”慈善活动,主要援助湖南湘西、西藏、新疆等贫困地区的学生。让更多人通过直捐与贫困家庭“结对”,实现一对一帮扶。援助行为包括物资援助、资金帮扶、心理辅导、情感交流等。

  为什么是“一对一”的直捐形式?在唐林看来,爱心志愿者与受助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捐助时间应该是持续的,不光是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心理辅导与情感的关怀。

  这对捐助者的要求很高,但受助学子,也是严格筛选出来的最需要帮助的那一群孩子。在这两点上,唐林很坚持。

  受助学子的挑选需要经过班主任推荐、学校及村组盖章核实、入户调查,再与孩子本人、学校及监护人见面,才会最终确认。

  教书育人和“嘤鸣直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唐林老师清楚的认识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015年毅然放弃人们心目中的“金饭碗”,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业。9年间,共筹集了500余万元的善款、物资,送往湘西和西藏等地的18所学校,惠及1000余名孩子。

  因为承诺,踏上“还愿路”见到牵挂人

  第一次去西藏援助是2012年,唐林开车行驶2万多公里、花费45天,把爱心和公益送往西藏贫困地区。当他要离开时,孩子们仍然依依不舍,他就抱着孩子们许下承落:“明年冰雪融化的时候,我再来看你们。”就因为一句承诺,9年间,他从未失言,9次前往西藏做教育援助,和藏族亲人们相会,总行程超过17万余公里,援助的学校30余所,在西藏各县各校走访数百个(次)学生家庭,援助惠及学生数千名,援助物资、资金总额数百万元。期间的艰难可想而知:路途的险峻,严重的高原反应……为了省下住宿费用,唐林却选择睡在车上。

  2019年11月,唐林再次发起倡议,向西藏贡嘎、昂仁等藏族山区学生捐赠冬衣。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衣物3万件。

  当2019年12月4日,他发愁装载这批冬衣时,收到消息的学生、企业职工、媒体记者、热心市民纷纷赶来,自发组成搬运队,3个多小时完成了400多个大件包裹的装载。大家的爱心接力和传递,像一股暖流因爱而生、因爱而聚,驱走寒意。

  而唐林,也带着这份爱意,和冬衣一起,跋涉近4000公里,达到海拔5000余米藏族山区,预计在今年除夕之前把长沙温暖全部送达。

  在2019年6月的长沙县第二届最美志愿者评选中,唐林以57802票当选,很多素不相识但听到他善行的陌生人纷纷为他投票转发。

  “嘤鸣直捐”不仅援助西藏,省内很多较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孩子也是唐林的捐助对象:湘西的古丈县罗依溪学校,捐助时间6年;古丈县断龙乡学校,捐助时间5年;邵阳洞口县黄桥镇正山小学,捐助时间4年,受助的学生数百人。

  每年,他都会带着一批批的志愿者,去这些学校两至三次,实地走访受助孩子家庭,带去爱心物资和资金的同时,更是给予了心灵上的关怀。如今,一部分受助的孩子,已经成功考上了大学,改善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爱,从唐林这里萌发了一粒种子,生根发芽;也燃起了一颗火种,薪火相传。自唐林发起的“嘤鸣直捐”9年来,参与的爱心志愿者越来越多。最开始,是他的亲人、朋友、学生,而现在,常年参与“嘤鸣直捐”的志愿者有数百人,不仅有湖南省内,还有很多北京、上海、深圳、江浙这些发达地区的爱心志愿者,甚至还有美国公益人士参与。

  他们都说,因为他是唐林,因为他发起的每一次援助活动,都是亲自前往受助学生家里和学校实地调查;他接受的每一笔捐助,都能查到物资与资金的流向;每一年,他都要带着志愿者到受助的孩子家里走访。这种行为,值得大家信任!

  走在这条艰难但爱心不断的公益路上,唐林说,他只是发起人,坚持亲自执行每一个活动而已,他带着大家的爱心,在拉萨、在那曲,在阿里,在和田……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得到帮助。

  西藏的援助学校清单如下: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共计24所学校及教学点)

  1.江达县:波罗乡第二小学;

  2.八宿县:八宿县中学;然乌学校、来古学校;

  3.贡觉县:拉妥学校、罗马教学点;雄松学校;敏都学校;克日学校;

  4.左贡县:下林卡学校、果热教学点、友巴教学点、甲巴教学点、西巴教学点、旭日教学点、田妥学校、美玉学校、仁果学校、加卡学校、扎玉学校、米古学校;

  5.边坝县:边坝县中学;边坝镇小学;草卡学校。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共计11所学校及教学点)

  1.贡嘎县:甲竹林镇色朵教学点、东拉乡广嘎中心校、朗杰学小学、克西小学、芝龙小学、另外四所小学;

  2.措美县:古堆学校;

  3.桑日县:定点援助绒乡一个孤儿家庭,持续两年时间


  杨松青:长沙市首届“长沙榜样 雷锋传人”候选人

杨松青(左六)在看望孤寡老人。供图

  杨松青,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1989年参加工作,201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长沙县青松老年公寓党总支部书记、院长。2001年由于供销社体制改革,下岗创业,从事过家电珠宝销售 宾馆及幼儿园行业。2009年,杨松青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顾,去世多天才被发现的报道深深触动了他,毅然决定将自己苦心经营的4所幼儿园全部转让,并带领妻子王小灿倾其全部家产创办了长沙县青松老年公寓,全身心投入到养老事业。九年来,他以真挚的情感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大老人和家属的信任与认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

  在老人面前是不折不扣的孝子。

  青松老年公寓在2009年重阳节这一天开业了。尽孝子之心,把服务对象当亲生父母。公寓开办之初,当时入住了一位64岁的马二奶奶,因老伴病逝后无人照顾,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慢慢的神志不清了,也不会说话了。大小便失禁,每天给她搞七八次卫生都不得干净,请的服务员都不愿意为她服务,有的甚至辞职走了。杨松青亲自动手,为她洗脸、洗脚、抹澡,给她倒茶、喂水、喂饭、帮助她上厕所大小便。老人慢慢受到感动,会心的笑起来,杨松青进而主动亲近老人、拥抱老人,给予精神关爱,牵着老人散步并告诉老人“我就是你的满崽!”终于使这位多年不曾开口说话的老人笑着喊出来“崽”,这一声呼唤,引得杨松青热泪盈眶,也感动身边的员工。他因势利导对员工说:“我们干这一行的人,要把服务对象当亲人,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就没什么做不了的事。”也正因为处理好了这位老人服务的事,青松老年公寓在老年人中、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大大提高,一些因患重病、体质虚弱的老人都往这里挤,有的甚至从已住的院所转到这里来。

    做好事,普天下不分亲疏。

  杨松青说:“我最大的目标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养老事业,让老人开心养老、幸福养老、健康养老,让世界赞美中国老年人美好的晚年生活。”公寓里,600多名老人中,其中有15名免费、45名享受减免优惠。一些养老院不愿意接收的老人都在青松老年公寓安了家。

  社会上,杨松青还长期关爱着60余户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每年给他们送去一定物质,过年还接部分老人来公寓一起团圆,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北山镇困难户龙军环患有癫痫,老公过世的早,儿子17岁还在上学。在一次发病中,倒在炭火里,将右手烧致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杨松青立马赶到报社了解情况联系上龙军环,将她接到公寓免费入住,安排专人照料她的衣食住行。儿子常雨龙随后写来感谢信:“没有你的帮助,我无法想象我们母子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只有遇到别人有难处,杨松青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一次,在加油站遇上武汉刘姓司机,他加完油后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无法付账又举目无亲。见此情形,杨松青主动替他付了油钱,刘姓司机回到武汉后通过多方打听到他的联系方式,表示要专程来长沙致谢,被他婉言拒绝说:“如果真要感谢我,你就把钱用于社会养老,多关心老人,支持养老事业。”一次,在长沙市区,杨松青遇到80岁的彭林娥奶奶,老人迷了路,正记得边抹眼泪边找家。杨松青载上老人将其送回了河西的家。路上,她告诉杨松青,老公刚过世,不想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此次独自出门是专程为了找敬老院。杨松青告诉老人,随时欢迎她到青松老年公寓来居住,彭奶奶立即收拾行李就随他搬进了老年公寓。

   对待员工像大家庭的兄弟姐妹

  杨松青说:“我坚持创办老年公寓的底气来自我的信念,我相信那是一种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职业,是一个付出爱、收获爱的磁场,也包括这项事业能汇集全公寓员工的智慧。”

  在青松老年公寓工作的员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服务员,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这里不只是入住老人的家,同时也是工作人员的家。由于交通不便,老年公寓暂时还未通公交,员工进进出出全部由杨松青接送,不管白天黑夜,风雨无阻,大家都说,杨院长的私车也成为大家的专车。护理员黄明芬的爱人脑瘤手术后丧失劳动能力,杨松青听闻后二话不说将其接进公寓免费入住,生活上对其关心,过年过节给予同员工一样的福利。黄明芬既可以放心工作,同时兼顾照料了老公。护理员常发平身患乳腺癌,杨松青每天坚持抽空前去医院看望,还多次单独和主治医生研究治疗方案,并发动公寓党支部和员工进行爱心募捐,让这个普通的农民工家庭看到了希望。

  “心怀大爱立于天地之间方能成就一番伟业,人怀善良之心位于社会之中才能找到生存之道”杨松青说,这是他的人生信念,也是他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


  “不让烈士白死,不让自己白活”——长沙老兵朱豫刚33年兑现生死承诺

关于朱豫刚事迹的报道。供图

  这些年清明节,广西法卡山附近两座烈士陵园的1200座墓碑前,朱豫刚都会进献一束鲜花、一面八一军旗。

  他一般会租用两台大巴,车上满满当当都是鲜花。有时候是黄菊,简单隆重的仪式后摆放下去,仿佛满园黄金甲,寄托无尽哀思;有时候是红花,象征炽热的青春和血染的风采,映红坚硬大地。

  祭奠铁血青春

  每次祭扫以前,朱豫刚会先请工作人员将墓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走时细心嘱咐,让鲜花多陪伴烈士几天,自然枯萎后再撤下整理。

  33年来,他每年至少到陵园祭扫一次。

  “没有当过兵的人生不完整。”12月中旬,身材高大、脊梁挺得笔直的朱豫刚端坐在由半人高的炮弹壳、“辽宁号”航母模型、军功章、战友回忆录等著作环绕的办公室,面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1979年,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满怀一腔热血,奔赴南方前线,其中就有刚满16岁的长沙伢子朱豫刚。

  朱豫刚回忆成长年代,物质相对贫乏,但精神特别富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承载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滋养了他和战友们。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不怕苦、不怕死成为生命底色。

  1981年5月的一天,法卡山战斗激烈。敌方不断增派兵力强攻我方主峰,多时有一个加强师。由于地势狭窄,法卡山顶峰只能容纳我方100多名战士。最后,潮水般涌上来的敌人和我方展开了肉搏战。危急时分,步谈机员胡英元大喊“向我开炮”。当时,朱豫刚就在侧峰助阵。

  两天后的另一场惨烈战斗中,敌方一颗炮弹在朱豫刚10米处炸响。战友小高当场被气化,一名司务长炸成两段。他本人七窍流血,再睁开眼时,天地间所有景象都被蒙在一片血色中。

  信守生死承诺

  炮火连天,战友们结下的是生死情谊。其中,朱豫刚和小高、王幼连、周幸福关系最亲密。

  这4个年轻人曾经对天盟誓:“如果我们之中有人活着,有人死了,活着的人要为死去的人照顾家人一辈子,为死去的人扫墓!”战争过后,朱豫刚身负重伤,一只耳朵失聪,却成为唯一活着回家的人。

  养好伤后,立过军功的朱豫刚本可被保送进军校,凭着过人胆识和战功在军营中继续成长。但,和平年代里的朱豫刚选择了回地方。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更方便兑现生死诺言。

  回到家乡长沙,朱豫刚在湖南师大读了大学,学习哲学和政治。1985年大学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烈士陵园看长眠在地下的战友。

  一晃就是33年,自此没有间断过。经济拮据时,上一柱清香,加一个大的花圈。条件好了,鲜花美酒都备上。

  “兄弟们,我来了。又一年了,你们还好吗?”洒出一瓶桂林三花烈酒,这是4兄弟分离前晚喝的酒,在一片墓地前,朱豫刚闭目端坐喃喃自语,与九泉之下的战友神交。有一次,他不知不觉在墓园里睡着了,一直睡到了第二天。

  朱豫刚有一年被查出癌症,动手术摘下战争时就被震坏了的右肾。他留下遗言,如果命没了,请家人把他葬到战友身边去。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1999年在烈士陵园祭扫时,朱豫刚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在儿子的墓碑面前悲泣,操着潮汕口音,说带着亡者的弟弟和弟媳妇,终于能够来看望一次了。他在一旁抹眼泪,想着不少烈士生在贫困地区,家人难得祭扫一回,自己要为烈士的家人们多分担一些。从此,每年来,不但为当年的兄弟,同时也为陵园1200位烈士都上献花美酒,进行祭拜。有时候会带上其他战友,在当地还会募集学生一起向烈士献礼,进行无言的教育。

  最近几年,有着军人情结的朱豫刚在长沙县金井镇创办了三珍虎园。在他看来,园中老虎的勇武之气,就是军魂的生动写照。

  朱豫刚说,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更需要弘扬崇军尚武的精神。

  续写大爱人生

  “爸爸妈妈,我们回家来看望你们了!”每一年,朱豫刚都要去探望几个兄弟的父母家人数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一年企业困难时,战友王幼连的弟弟患脑瘤,打电话求助,数度哽咽。朱豫刚在外出差,一边在电话中好言劝慰,一边赶回长沙,将病人转到163医院。他找到该院脑外科卢主任说:“他是我天堂里战友的弟弟,请您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治好!”手术从上午9时持续到下午5时,朱豫刚一直在手术室外等候。如今,王幼连的弟弟身体恢复得很好。

  周幸福的哥哥患病去世,朱豫刚将其儿子带到了身边,把他培养成企业的骨干。

  “人在做,天在看。”朱豫刚说,这些兄弟们的父母都安度晚年,养老送终了,就可以说一句“报告班长!我的任务完成了!”

  “不求大富,但求大爱。”朱豫刚先后资助了龙山、邵阳、浏阳等地多名困难儿童,帮助他们走出贫困和病痛的折磨。

  生活中,只要知道谁有难处,他都会伸出援手。他觉得神奇的是,越是乐善好施,事业越是顺利,收入也越来越好,人生之路也越走越通畅。冥冥之中,烈士的英魂仿佛给予了无穷的动力。

  “不让烈士白死,不让自己白活。”朱豫刚说,善良永远不会吃亏。跟那些未谙人事就牺牲了的战友相比,自己的命是战场上捡回来的。他活着,就是战友们都在活着。

【作者:】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