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及养老面临的难题

  ◎李瑞梅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

  全国老龄办曾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末,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必然带来养老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保险覆盖不够全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9.67亿人,尚有约4亿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曾为自己购买今后的养老保障;

  历史包袱沉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养老、退休是由单位和国家一起包下来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退休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那么他们的“养老钱”从何而来?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职职工肩上;

  制度缺陷依然存在,尚且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制度上也存在不稳定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从近几年改革的实践看,“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有些地方甚至在实施中还进一步把“个人交纳为主”改为“全部由个人交纳”。这就使得现阶段的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性储蓄,因而也就不可能强制公民参加,既难推行,又失去了其社会性;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随着近年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因此也使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下降。

  养老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和单位合力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很好的发挥,尽管资源有限,但各尽其力。在农村,政府和集体合力为“五保”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而其他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时需要求助亲戚和邻里来照顾,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养老服务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单位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在转轨后,职工已完全失去享受单位福利待遇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迄今为止,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迄今为止在养老服务层面扮演主要角色的家庭功能也逐渐弱化。

  在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制度化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且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方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养老服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为适应时代要求,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作者:李瑞梅】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