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

  ◎孟骞杰

  从小学直至大学,我在班上一直是“独姓”,高中前一直不觉得孟姓有什么特别。上了高中,《语文读本》中学了《孟子》的一些篇章,被其中关于仁、善的理念渐次“感染”,于是便开始琢磨起来。在闲暇读书时,每当读到先圣有关善、仁、修身之类的论述,开始喜欢做做摘录,偶尔也会在作文里面引用几句。年逾八十的叔祖父,是一位在税务系统退休的老共产党员,曾多次跟我们孙辈们讲关于礼数、治学等他父亲传授的“孟氏家风”故事。但大都因没有多少切身经历和体会,也仅止于点头言是。参加工作后,随着阅历的增加,特别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在不断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再次细细回味叔祖父和父母的言行教诲,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便渐次清晰起来。身为共产党员、公职人员,更应该注重自身修为,为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样,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父亲的实和善

  祖父早逝,不曾留下半点家业,伯父成家后,父亲承担起照顾两个妹妹的任务。多亏了叔祖的接济帮衬,得以生活。各自成家后,为了维持家计,父亲在太原开过面馆,做过走街串巷的粜米小贩,种植果树,做过“耕地人”(为周边人家犁地赚取佣金)、干过“农技员”(修剪果树赚取佣金)、钢铁厂当过苦力,想着各种务实的赚钱法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尤其是我们三姐弟的读书,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的勤劳和务实一直影响着我们姐弟三人。

  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的外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父亲拿了铺盖伺候了老外婆1个多月。擦身子、端便盆、做饭,直至去世。当时母亲虽嘴里念叨,但并未阻止。孩提时,每逢春节,父亲骑单车带着我兄弟俩去老外婆家,我们就分外高兴,因为老外婆会给5角的压岁钱,额外还有几分的零票。现在想来,父亲幼年丧父,只读了小学,虽不懂先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却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孝和善的榜样。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母亲的叮嘱

  母亲已年过60,六姊妹,只读完小学后就在家带妹妹,稍长些,就去生产大队“挣工分”。母亲虽然不曾有“三迁”“断织”之言行,但勤俭持家、勤劳务实,也给我们子女莫大的益处。我和弟弟都在“公家”上班,母亲也常叮嘱我和弟弟:做事要勤快些,年轻后生不要怕累,不要怕吃苦,多做点事情累不死。没事就不要请假回来了,我们身体都好,别耽误了工作,让人家领导说你偷懒。虽说你们俩是小小的“官”,要记得,不是自己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不要去拿。母亲的话虽不称不上“名言警句”,比不得先祖“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教谕,但很质朴。我想这与先圣教诲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是一致的。

  儿子的“教诲”

  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儿子刚上幼儿园,喜欢一回家就跟我和妻子讲老师说的话。有一次,女儿将同学新买的一盒发光笔带回家,身为老师的妻子没有忍住,拿竹条抽了女儿的手,要女儿承认错误,第二天当着同学们的面道歉。儿子看到姐姐在哭泣,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别人的东西我不要,自己的东西保管好!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儿子说的话,不正是父母对我的叮嘱和教育吗?这也应该成为自己及家人时刻恪守的“教诲”。

  不拿别人的东西,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就是“知羞耻”。是先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的教诲。我们也应是为官讲廉耻,保持一身正气;为民有羞耻心,正直做人。

  父母关于勤孝、廉耻等做人的朴实道理,将在我的工作、生活和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中得以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不断领悟先圣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修养,如同我的父母一样,为子女做个好榜样。

【作者:孟骞杰】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