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之外

  ◎杨明乐

  穿过超市的过道,远远看见的是厨房的门,终日敞开在亮堂的灯光下。承载着我们的三餐四季。在这几十余平方的房内,就像是日升日落般,我们到点短暂停留于此,甚至谈不上是港湾的地方,却是婆婆生活的全部和她的生活原色。

  装修后的厨房铺上瓷砖,许是担心破坏砖面的整洁,婆婆寻一纸盒铺开在地板,将中午要吃的豆结倾倒在上面,顺手从茄子豆角旁拿个空漏篮,选起青皮豆来。将鲜嫩的豆装起,择去枯黄的部分,堆起一旁还可当作鱼食。每日每餐后,来不及歇息又在准备下一顿,寒来暑往。

  所食豆子,还有丝瓜青菜都是公公所作,婆婆总是乐于向来人说道公公如何会种菜,难掩骄傲之情。今年的辣椒又丰收了,可做新鲜吃法,也可做成剁辣椒,自家厨房多余的,媳妇拿些带到城里,再多余还能往外卖。自家姑娘每周都会回来,公公婆婆早早准备,选最粉甜的南瓜、最嫩的黄瓜搭过去。婆婆喜与邻友分享,今日收她几条鱼,明日赠她几棵菜,或许礼尚往来间是老一辈最朴实无华的真诚。

  种菜,择菜,洗完做成菜食,吃过后收拾洗碗都是婆婆的事,我们有时是忙,有时是不愿。得空时,我曾想着帮衬,尝试做一两道菜,刚点上火,婆婆便急忙赶来,嘱咐我戴上手套以免烫到。从场外指导逐渐还是亲自上阵,一次次未成功的体验,是婆婆给予的温暖和关爱。她曾说:“你们只管在商场上闯荡,只管去艺术人生,有我们在咧。”

  婆婆总在忙活,刚洗完碗就准备将多余的菜洗晒晾干做成坛菜,尤其是那猫鱼豆腐,开坛便香气四溢,入口即化,咸辣适中,必要时还可根据个人口味添料,吃过即回味无穷。晚辈常打趣,建议娭毑创个品牌,她只是笑笑不语。

  婆婆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光,懂得对所有一切的珍惜。她极反对浪费,常给孙辈讲过去没有钱读书;讲冰天雪地只能打赤脚,仅有一双的草鞋拿在手上;讲忙碌一天的农活后,回家只有清蒸土豆和红薯吃……她告诉孩子们居安思危,日子在变好,但也不能忘记本心。婆婆就如同有一个生活宝典,数不尽的妙招。以前他们将蔬菜用篮子装着吊井里保鲜,肉炒酸菜或将鱼和茶油放坛里保鲜。冰灾那年,食物都被冻坏了,我见着婆婆变戏法样从土灰里捞出来新鲜的辣椒。那是我时常回忆的场景。

  公公婆婆已经七十多岁了,公公是在党五十年的老党员,勤劳俭朴,那年果园塅里台田咀发大水,二话不说扯了好几篮菜搭到商会公益团队顺带送到了灾区,及时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有时我们也会买好机票、定好行程让二老去随团旅行,他们却总在出行前念念不忘厨房里的一日三餐。去一趟女儿家,也是急急忙忙,担心我们的晚餐没有安顿好。于我们而言,这只是一个厨房,于老人家而言,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或者要不要走出这个地方。


【作者:杨明乐】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