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爱

  ◎刘铁梅

  又是一年端午,我特意起了个早床,琢磨着早点到家,好为年岁已高的父母搭帮手做中餐。

  路上车子不多,车子在密且直的雨幕中疾驰。到了家门口,雨越下越大。雨点打在车顶上,“啪嗒啪嗒”地响,落在停车坪里,溅起老高的水花,像在欢迎我们回家,还有那么调皮的几点,似乎热情过了头,溅到裤管上,带来一丝丝凉意。

  推开车门,瞅见了刚从菜园回来的老妈,手臂上挎着的一只竹篮,被十几条绿油油的黄瓜和一大捧绿莹莹的蕹菜塞得满满当当。脚上穿着的一双没过膝盖的黑色套靴,走一步响一声,显然有些不合脚。大汗淋漓的她,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直呼:“热得死!”衣服透湿地牢牢粘在身上,不时还有水珠顺着套靴滴落,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随着她来到杂物间,她指着满地的黄瓜、辣椒说:“我四点多钟就起来了,杀好了两只鸡。这些都是我从菜园里摘回来的。”走进厨房,一阵肉香扑鼻而来。老妈连忙指着案板上的两个高压锅介绍:“一个蒸猪脚和一个扣肉蒸酸菜快熟了。”整整齐齐躺在案板上的,是已切好的鱼块、姜片、紫苏、鸡肉、四季豆丝、黄瓜、猪肉、辣椒……

  四点多要起床,先把鸡杀了,把菜蒸熟,再把菜摘回家。除了准备中餐的食材,还要给我们三姊妹回家时各自带上一份放冰箱。这些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老人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何况老妈是一个需要休养的冠心病、脑梗、高血压患者。我又气又心疼:“医生不是说了要你少做点事吗?” 她却不以为然:”没做什么事呀!这哪里做了什么事咯?”我知道,对于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们来说,只有天天上山砍柴,下地种田,那才叫做事。

  忙活一上午,丰盛的餐桌前的老妈,端了一下碗,什么也吃不下,又开始胸闷,头晕,出汗,脚无力。于是我们就忙着挂号、送医院。

  年过古稀的父母,深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思想影响,一直认为,吃的小菜要自己栽,吃的鸡鸭要自己喂,吃的粮食要自己种。记得我们小时候老爸常挂嘴巴的一句话:“锄头把邓(竖起的意思)得稳,作田还是本。”身体吃得消时,常常被我们戏谑。如今,疾病导致他们手脚无力了,但他们手里的那根风筝线,那根另一头系着子女的风筝线,仍拽得紧紧地,一刻也不愿放松。他们潜意识里总在担心:子女没吃我们亲手栽的小菜,没吃我们亲自喂的鸡鸭,没吃我们亲自种的粮食,能吃到健康的东西吗?

  萧伯纳曾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我们不妨由这句话延伸这样一个祈愿——

  我希望中国的生活环境,在子辈担心孙辈的时候,要比父辈担心子辈的时候好。当然,这个祈愿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能够实现的。

  父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大山下,一刻也不曾离开,他们曾看见过种红薯和马铃薯时使用福尔马林增产的现象,他们也听说过剁辣椒时添加苏丹红颜色会更鲜艳……但他们不曾见,在我们居住的城区小区门口,有近郊居民挑来亲自种的菜,他们也未曾听说,各大生活超市里躺着的是有机无公害蔬菜……

  于是,他们起早摸黑乐此不疲地为我们忙前忙后,内心终得以安宁,以致大多时候忽略了自己身体的不适。他们一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心中最朴素的爱,一种哪怕身体吃不消时仍不愿放手的爱,一种让我们做子女的接收起来尤显沉重的爱。

  早已为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爱自己的子女呢?左师公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我想,一家人在一起,好好说话,做最好的自己的同时照顾好自己,允许她(他)是她(他),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爱!

【作者:刘铁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