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奋斗者⑱】进军海外市场,没他可不行
2018-04-11 09:49:20 来源: 掌上星沙
星沙时报全媒体4月11日讯(记者 宋雨溪)说起国际售后服务工程师,人们通常会为他们贴上经常出差、高大上、旅游达人等标签。其实,他们的工作看似光鲜,实际却很辛苦。来自山河智能的解智,就是一名长期奔波于非洲、东南亚及国内的售后服务工程师。一年出差近十次,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国外度过,他们所做的工作,通常是工程机械设备出口贸易环节的最后一步。
(解智正在为新设备进行调试。曾诗怡 摄)
一个人的国外之“旅”
2009年,两台出口印尼的山河压装机须按时交付于客户手中,解智需要做的是将交付后的新产品进行组装,并给客户进行操作培训。解智回忆起第一次出差的经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第一次出差,很期待也很兴奋,但真正到那后,心里的落差还是挺大。”解智说,印尼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作为一名机动性的工程师,通常都是哪里有货要发,就跟着货往哪里跑,解智只能独来独往,一个人踏上此趟“旅程”。
“中餐就在工地上吃,荷叶包着米饭,上面放几块鸡肉,饮料是用塑料袋装着的。”解智给记者边比划边说,由于印尼常年气温偏高,当地人喜食冷食,很多时候米饭都是凉的。“真的不习惯,但是没办法。”解智说,这趟出差一共去了半个月,前期都在进行压桩机的组装,后期要给小工们培训。
不同于国内人的工作理念,在印尼,工人们都是当天发了工资就会拿去消费。“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今天刚给这批人做完培训,第二天会发现团队里换了好几个人。”解智无奈地摇了摇头,国内外工作效率不一样,工人们做事态度也不一样。
20多个小时
完成高难度卸货
谈起最让自己难忘的一次出差经历,解智至今仍旧感慨万千。那是在2015年,两台山河旋挖钻机出口到俄罗斯,“之前都是海运,那是第一次通过铁路来运输设备。”解智说,客户请了6名帮忙卸货的小工第二天才能到,而火车站台的货物是不允许长期停留的。当天包括解智在内,只有两个人在现场,因此当两台旋挖钻机抵达火车站时,两人面面相觑,有点不知所措。
一台旋挖钻机重量是40多吨,两台设备一共是80多吨。“我们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来剪钢丝和装线。”解智和客户通宵为设备解绑,并在站台上进行设备组装,等全部搞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天早上的7点。
就在两人经过通宵作业,疲惫不堪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却来了。“站台和地面有将近两米的高度差,要将车从高处开下来,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解智介绍,由于车型特殊,通常情况下,设备在开进和开出的过程都是由专业岗位的驾驶员来负责,解智并没有过相关操作培训。
“总不能指望客户吧,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解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设备需要经过一个斜坡,最终才能安全落到平地,而设备底盘很长,要让原本在站台上的旋挖钻机,驶到坡上,就需要底盘与斜坡契合。“车头慢慢移动的时候,会有‘啪’的那么一下,底盘和斜坡才能完全贴合,就是那个点,很危险。”解智告诉记者,这个点很难掌控,若是掌握不恰当,设备极有可能出现翻车的情况。
解智驾驶着车慢慢地往前挪,当时在场的人都紧张万分,直到设备安全落地后,大家才松了这口气,高高悬起的心终于落下来。
“国外不比国内,条件有限,人力物力也不可能调度得那么恰当。”解智说道,作为一名服务工程师,在特殊的条件下,很多事情是没有什么原因和理由的,“我得对设备负责,我的任务就是安全的把设备交到客户手中。”解智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现如今的解智,已在长沙成家,并且有个5个月大的孩子。但受工作影响,他大多时候都与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在与解智的采访中,他曾笑着摇头说:“找老公还是不要找我们这行的。”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设备出口到国外,许多像解智这样的国际服务工程师正在各个国家间奔波,无法长期陪伴家人左右。他们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将中国企业的品牌带向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