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迈向开放高地》聚焦金井绿茶

编者按:不沿海、不临边,中部湖南走向世界的步伐,应该如何延伸?从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的殷殷嘱托,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殷切期待,湖南如何作为?即日起,由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国际在线推出的《迈向开放高地》系列报道,展示三湘儿女用实干回应、以汗水作答、中部湖南亦可拥抱世界的时代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迈向开放高地》系列报道第一篇聚焦长沙县金井镇,探寻绿茶的技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现将原文予以转发。


雨随时节落 世界品茶香

视频制作:李芳森

沐浴春日暖阳,从湖南长沙县城区向金井镇行车,太阳逐渐收敛光芒,云层的颜色也随汽车的不断深入而加深。等到达目的地,便已是瓢泼大雨。

“这就是金井镇的‘小气候’。”拍落肩上雨滴,金井绿茶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汤伯玲对这一天气的突然变化,早已视若平常。“这也是金井茶叶质量上乘的原因之一。”

金井镇三棵树茶园 摄影 李芳森

雨水停歇,云雾散去,阳光露出,四周便是连绵的山脉,金井河穿境而过,成为一处藏风纳水之所。

“这就是在平坦地带,也能种出好茶叶的自然条件。”今年2月份退休的汤伯玲,凭借40多年制茶经验,对茶叶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绿叶绿色、汤汁绿亮、叶底绿鲜,一杯好茶,从它的生长环境开始。”

山水相连的自然环境,还要辅以精妙繁复的传统技艺,才能让一杯明前茶的鲜嫩,在舌尖完美释放。

“采茶、摊青、杀青、散热、揉捻……一杯绿茶,要经过8道工序,从进入茶厂到装袋入库,茶叶不能落地。”汤伯玲深知,由前辈们在长期生产中积累下的智慧,容不得半分马虎。“制茶见人品,做事马虎、没耐心或是没有责任感的人,都做不好茶。”

汤伯玲制作绿茶场景 摄影 李芳森

茶叶端上七星灶,最考验制茶师的,莫过于火候。

“炒茶的徒弟,烧火的师傅,就是这个道理。”虽把柴火简化为电热,但对火候的把握,依然考验着每位制茶师的经验和手艺。“火候到没到,首先看锅底颜色:白天是白色,晚上是红色;再就是把手背放在离锅底十公分左右的位置,三到四秒有灼热感……”

时令、天气、温度、水分,都在汤伯玲制茶时的考虑范围内。在汤伯玲看来,身在草木之间的茶叶,只有顺天时、应时令,才能展示出最好的滋味。

老师傅的时代逐渐落幕,金井茶叶的“新生代”,实现着自己更大的“野心”。“打响‘西湖有龙井、湖南有金井’品牌,让世界都爱上这杯茶。” 湖南金井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宇壮志满满。

究其原因,也有迹可循。2001年,大学毕业的周宇进入茶厂工作,“当时只能说有个企业在这里”。破旧的厂房、单道工艺设备,历史感十足,但科技感不足。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金井茶厂早已焕然一新:从一片叶子到完整产品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条件更符合现代农业要求;企业从年产值300多万元一跃成为年产值4亿多元……

湖南金井茶厂有限公司的茶园进入采摘期 摄影 李芳森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命脉。”在周宇的记忆里,茶厂历来重视科技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始,便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茶叶研究所的实习基地。“现在产学研融合更加深度,2022年成立了刘仲华院士团队创新工作室,茶叶种类有100多个品种。”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茶园的亩产量持续走高。“现在亩产量4000斤,比以前的几百斤,多了上十倍不止。”周宇认为,现代农业也进入了“亩产论英雄”的阶段。

得益于传统技艺和科技赋能的结合,湖南金井茶厂有限公司进入第三批“中华老字号”队列,但“金井人”把目光看向了更远的海外市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的红碎茶开始出口。”周宇表示,凭借现有的海外销售渠道,金井茶厂便谋划起主打产品——绿茶的出海之路。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井茶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长树敏锐地察觉到,食品安全标准必将与世界接轨,于是,他试验性地在茶园种植180亩有机茶,走标准化生产道路,茶叶培育、种植、采摘等环节完全按照有机标准,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也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来运作。

自此,金井有机茶销量增长明显,每年都是“零库存”,高峰期年增长幅度为30%至40%。

“品质过硬,海外的消费者自然也能接受。现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达到300万—500万美元,占茶厂销售额的10%左右。”看到自家的绿茶改变着“世界的口味”,周宇对企业的未来信心十足。

3月19日,茶园开始了今年的采摘,海外市场也传来丰收的消息:德国的茶叶订单已经开始运输,在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助力下,来自肯尼亚的茶商,也对金井绿茶产生了合作的意向。(文 李芳森)

【作者:李芳森】 【编辑:彭柯】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