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昆山市:“城”就昆山,未来可期
何以为“城”?
汉语释义:“城,所以盛民也。”
典籍记载:“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2800多个县城,它们各自精彩,亦群星璀璨。
在县域经济版图中,昆山,连续20年稳居C位,从一个农业县,到全国县域经济领头羊。“城”就昆山,未来可期,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昆山正创造着无限可能。
融入“一体化”——
共享“同城”好时光
昆山到上海可以打“飞的”了!不久前,连接昆山城市航站楼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直升机载客航线正式开通运行,约85公里的航程,用时仅25分钟。
昆山离上海近,这一认知再次被刷新。
昆山北不靠长江,西不临太湖。改革开放前,昆山的工业经济沾不到长江码头的光,农业发展也用不上太湖的水,一度籍籍无名。
然而,昆山东邻上海,西依苏州,是沪苏必经之路,地铁、高铁、毗邻公交更是“串”起“同城”生活。打破城市边界,“山海协作”“问海借力”一直都是昆山发展的“关键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就确立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
本世纪以来,昆山更是积极响应上海的“双中心”战略,相继提出了建设金融副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城市定位。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昆山加快实施“东接、西融、北联、南协”区域联动发展策略,做深做透“左右逢源、南北贯通”文章,积极打造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
“一体化”交通先行。昆山不断优化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加快推进与上海“三横一纵”、与苏州工业园区“两快两主”、与太仓“一高三快”、与常熟“一高两快两干”的高快速路体系规划建设,着力推动区域交通由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提升。目前,沪昆规划对接道路、苏昆规划对接道路各打通9条,对接常熟、太仓道路打通7条。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后,三城如同城,日均客流量达15.64万人次。
交通紧密连接,城市“臂膀”不断延展。昆山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昆山行动方案》《昆山市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昆山市深度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先后与长三角毗邻地区签署多个合作协议,构建完善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合作新机制,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人才科创、产业项目、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各领域合作。
区域“无界融合”,资源加速流动,教育、医疗、人才、就业等全方位联通,昆山“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上新、精彩连连。
玩转“新魔方”——
用心绘美城市“封面”
江苏拓米洛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设备正井然有序地忙着焊接、组装等工序。这是昆山首宗“数据得地”项目,也是昆山高效集约利用有限城市空间“干大事”的典型案例之一。
昆山市域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公里、南北48公里,总面积约931平方公里,其中超过17.5%是水面,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
在这个土地面积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城市,集聚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个外资项目;2022年,以209.25万常住人口成功跻身“大城市”行列;2024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
车多、人多、企业多,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城市“魔方”如何高效转动、科学铺排?昆山在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基础上,“螺蛳壳里做道场”精心雕琢、精巧构思。
早在2009年,昆山就正式确立“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同时,以“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为课题,开展城市比较研究。
2018年省政府批复昆山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要求昆山“高水平、高起点建设宜居宜业大城市”。
同时,昆山还坚持全市域通盘谋划,城乡一体布局,改变“单中心”县城模式,规划多中心城市体系,产镇融合发展。在城市东部,依托夏驾河科创走廊、北中环科创带等,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城市西部,集聚昆山杜克大学、昆山工研院、清华科技园、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建设“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昆山南站地区是“虹桥北向拓展带”桥头堡,建设站城一体、商务汇聚的“城市门户”。
城市有“大脑”,治理才能更“聪明”。昆山不断解锁“智治”新模式,在全国县域范围内率先建设公共智慧底座,并开发了一批“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的智能化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城市界面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见证着昆山发展速度,也大大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近年来,昆山按照“人本尺度、全龄友好”理念,将中心城区划分为66个“15分钟生活圈”单元和7个独立的“5分钟生活圈”单元,统筹布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养老、公共空间等生活服务设施,建成各类公园417个,“昆小薇”项目374个,“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
做强“小城镇”——
栽好“梧桐”引凤来
巴城镇梧桐社区3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近日全新“亮相”。“市民驿站”、图书室、活动室、家庭医生工作室、瑜伽室、心理咨询室、调解室等一应俱全。周边10余万职工可以随时到这里办事、休闲、娱乐。
梧桐社区是昆山2023年成立的首个集宿区社区,如今,所辖区域有了一个温馨诗意的新名字——梧桐小城。
梧桐小城所在的石牌工业园区,企业总量达1500多家。园区有一条金凤凰路,梧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薛庆介绍,社区以“梧桐”命名寓意将每位产业人才当成凤凰一样来呵护。
梧桐小城规划建设面积4.4平方公里,正在打造层次分明、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国际化“产城人”融合的“最美窗口”。这一方“窗”,是巴城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新空间,更是昆山十镇,镇镇强悍的缩影。
中国百强镇名单中,昆山多镇上榜,其中,玉山镇位列第一,并有“县域经济看昆山,镇域经济看玉山”之说。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高手过招,强镇比拼,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数据,还有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方面面。
如今的昆山,巴城镇和高新区共建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经济强镇周市、陆家和开发区共建东部副中心,特色小城镇张浦、千灯聚力吴淞江两岸城市有机更新,南部的周庄、锦溪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南部滨湖副中心,塑造江南文化样板区……镇镇有特色,强强再联合,昆山镇域发展“热辣滚烫”。
以城为鉴,可资未来。20载,昆山,正青春,再出发!(来源:昆山日报|记者:陈佩华 史 赛 姚启文 段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