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建“星”人医
家门口的三级综合医院是如何“炼”成的?
长沙县人民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星沙院区)投入运营,编制床位1200张,可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治疗服务
◎星沙时报记者 刘思源 通讯员 黄楚云 陈秦
为超大规模人口提供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深化医改的必答题。其中,建设高水平县级医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0月11日,长沙县人民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星沙院区)正式投入运营。这是长沙县首家县属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医院位于特立路和东十路之间,总用地面积14.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74万平方米。医院核准编制床位1200张,首期开放床位500张,设计日门诊量3600人次,停车位1895个(地上368个,地下1527个),屋面直升机停机坪1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病房楼、门诊楼、行政科研楼、专科楼、医技楼、感染楼、附属用房及相关附属工程等。
“人文关怀”设计理念
落实到医院方方面面
要建“人民满意的医院”,就要找到先进医院建设样本,博采众长。
7天时间,从广东到山东,从上海到杭州,县重点建设项目事务中心负责人带队,一行七人带着问题全国“取经”。
“深入了解那些医院的先进设计理念,都忘了赶路的疲劳。”长沙县重点建设项目事务中心现场工程师表示,现在的医院设计已经从传统的看病治疗,上升到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舒适、更高效的治疗服务。
在长沙县人民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星沙院区)四层吊顶里,藏着一个箱式物流传输系统。输液、药品、消毒包、手术器械包等可以通过吊顶里的轨道,送到全院40个收发工作站,串起患者看病的各环节,让药品“多跑路”,医护人员少跑腿,大大缩短病人非医疗等待时间。
物流方面,该医院还有气动物流“胶囊”,可通过气压让药品、标本、血检样本、医疗文书等物品穿过蜿蜒在大楼里的密封管道,快速到达相应位置,全院最远线路也仅需3分钟送达。这些先进的设备,正是“取经”团队带回来的经验之一。
从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医疗流线组织、人性化设计多角度入手,县人民医院关注医患身心感受、追求安全高效的就医流程,将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落实到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周一次协调会
建设过程精工细作
和普通的公建项目相比,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施工工艺更为复杂。涉及的施工专业多,如果不做好统筹规划和现场工作,建设难免“打架”和“返工”。
为此,工程部严格落实一周一次协调会,力争尽量多地事前和事中控制,减少事后事故处理的发生。
2023年5月10日,医院中央空调的直燃机到货,其单台设备体积约为59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房间,重量则达到了16吨。而原吊装口旁为地下室顶板,项目临时道路为回填土,最大荷载为60吨,不能满足起吊要求。
经过多方研讨,重新设计方案,设备吊装安装工作正式开始。为确保安全,工作组使用350吨吊车在离吊装口中心位置32米开外的道路上起吊。
“因为距离更远,吊装难度大大增加。拿篮球作比喻,原来像在禁区边投篮,而现在则像在三分线外投篮,还必须一次成功。”现场,68名人员在自己岗位上分工合作。观察员仔细观察,指明方向;吊车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操纵吊臂,将这个“巨无霸”,准确送入“篮筐”。
据了解,整个中央空调设备吊装就位耗时20天左右。工程师们昼夜守护在现场,实时进行调度。
此外,在多方配合下,医院感染楼在三个月内完成“三区两通道”的重新设计、审图,新建了5间负压病房用于治疗可能产生空气传播的疾病。感染楼的建设采取“平急两用”的模式,“平时”主要收治不明原因发热待查、各系统细菌真菌感染病、各类型肝病及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当遇到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整栋大楼可在“应急”状态下迅速转变职能,进行全封闭管理,成为专门的传染病楼。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蓝天下,这座凝聚着建设者们心血与汗水的大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居民们穿行在整洁、舒适、温馨的大楼里就诊,尽享高质量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长沙县人民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星沙院区)的开诊运营,既是长沙县积极推进重大民生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医卫健康强县又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