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雅湖观潮|教育夺魁!何以星沙
在中国, 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 50% 以上的学生,可以说,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近年来,当“县中困境”“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引起热烈讨论,全国五强县、中西部第一县——长沙县不断逆流而上,奋力突破教育“虹吸”效应,打造了县域教育崛起的“星沙样本”。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2月6日,在“2024年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发布的《2024中国县域教育发展指数报告》中,经过六大体系58个指标的综合评估,长沙县教育综合指数和教育质量指数在百强县中,全部第一!
荣登榜首,是对这个一直在推动“经济强县”与“教育强县”双向奔赴,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中部县域教育成果最有力的肯定。
县域教育,全国夺魁!为什么是星沙?荣誉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今天,且让松雅君为您一一道来!
一
从经济落后的典型农业县,到闻名遐迩的“力量之都”,星沙经济腾飞,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此安家乐业,同时,也对这里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与期待。
而现实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星沙教育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全国五强县的综合实力难以匹配。
于星沙而言,靠近省会市区,是优势,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劣势”。就比如,在教育方面,星沙就曾面临着市内名校抢生源、师资力量流失等窘迫。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星沙家长们的教育焦虑,甚至舍近求远把孩子往市区里送。
面对困境,如何破局?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县!锚定目标,星沙的执政者开始不停求变局、开新局。
2021年8月,长沙县提出了“五好”教育理念,深入实施“五好”教育工程。全县教育系统以“补短板、找差距、强质量”为主题,建立“五好”教育“一月一研究、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双月一讲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县内教育品质。
今年,恰恰是星沙实施“五好”教育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成效如何,数据来说话:
——教育投入达110.73亿元,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所,新增公办学位30110个;
——引进和培育名优校长24人,2人入选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全面实施班主任培养“青蓝工程”,共结对1260个;
——建成省市县名师工作室(站)38个,精品课部优课占比8.9%,排名全省县市区第一;
——获评省级三好学生71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30人,市级三好学生397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135人,5人获评省新时代好少年,14人获评市新时代好少年。学生在各级艺体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000人次,5名学子圆梦顶级大学殿堂......
三年耕耘,收获颇丰;蓄势聚力,全新启航。今年,星沙进一步拓展了“五好”教育的丰富内涵——品质型好学校、专家型好校长(书记)、扎根型好班主任、专业型好教师、成长型好学生,赋能教育发展更上层楼。
当前,老百姓对星沙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据统计,今年,星沙普高流失人数由2022年的568人下降至5人,秋季更有2946名县外学生转入星沙就读。
二
地域间的生源流动,不单单代表着个人选择,也是地区教育生态变迁的风向标。
今年秋天,有162名星沙学子选择回县内农村就读,相较往年增长2.6倍,有的农村中学甚至一位难求。长沙县的乡村学校到底有何魅力,能吸引在城市就读的学生回流?
硬件设施设备上的大手笔投入是一方面,但松雅君认为,打好改革这张王牌,实现星沙教育崭新蝶变,或许是其更为关键的因素。
就比如,星沙率先全省全域推行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
一年前的开学季,长沙县撤销原有的18所中心学校,迅速成立8大教育集团,厘清社会事务边界,去行政化、重专业化,以城区带乡村,以强校带弱校,抱团发展。
如此举措不难看出,星沙并不是要聚焦一两所学校,打造几个教育“高峰”,而是要推动县内学校整体提质,塑造一片教育“高原”。
改革推进后,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频繁奔赴成员校现场办公,开展城乡校际对口实地业务交流;教育集团党政办公室会为成员校下发一周工作计划安排表,细致到每天的工作要干什么、怎么干;各成员校之间会在教师研训、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切磋......
放眼星沙农村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来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有了,县区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难题找到了破解之道。于是,孩子们也就来了。
除了办学环节,星沙还将改革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其他阶段。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智慧教育赋能改革......不断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星沙激活了教育发展“一池春水”,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县内流动起来,涵养了良好的县域教育生态。
“这里的老师很优秀,教学方式新颖有趣。”何康平是一名初二学生,毕业于长沙市天华第二小学,按照学区划分,可以选择城区的学校。现如今,他安坐于百熙教育集团成员校开慧中学崭新的教学楼内,同样可以直接享受优质教师资源。
自2017年开始,开慧中学每年约有50名学生流失到城区或其他乡镇学校。但目前,生源流失的“拐点”已经出现——在该校,何康平这样的学生还有41名,是星沙学生“回流潮”愈发澎湃的生动缩影。
三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国家强。政治如此,经济如此,教育也是如此。
“大县必须挑大梁,强县必须强担当。”发展县域教育,星沙有良好的基础。这里走出了张百熙、徐特立、杨昌济三位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据县内的老教师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有不少市内的家长把孩子送来星沙上学,长沙县一中的名气不亚于现在的“四大名校”。但随着教育人才向市区集聚,星沙教育的荣光逐渐尘封于人们的记忆中。
要重现县域教育辉煌,对每年不断新增改扩建学校的星沙而言,“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更高追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为了加快推进县域“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星沙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县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一方面,率先全省出台《长沙县教育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办法(试行)》,计划利用5年,投入1.17亿元,把教育英才引过来,2022年-2024年间,共招聘教师1160人,引进教育人才196人;
一方面,浓厚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建立校长选拔任用、评价激励和教师流动等机制,让教育英才留得下。
“我们不仅要跟自身过去比,更要和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百强县的教育头部县(市、区)比。”在扭住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探索星沙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基础上,星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全方位提升:
学前教育抓普惠提质量: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40%增长到55%,普惠率由85%增长到94%,增长幅度为全市之最。
义务教育补短板树品牌:先后引进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师大附中等优质品牌学校,全县已有25所学校(幼儿园)与省内19家优质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辐射范围覆盖城乡和全学段。
高中教育抓改革求突破:凭借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蓬勃活力,中高考实现近十年的新突破,本科上线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职业教育抓特色深融合:与远大集团、上汽大众、哲农农业、望新建设等公司合作建成省、市级“产、教、研”一体校内产教融合基地9个,年产值超2100万元。
凭借敢闯敢试的锐气和稳扎稳打的推进,教育,已成为星沙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跃升的新动能。
今年,一则星沙“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品质融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消息,霸榜了“朋友圈”。
这意味着,已然登顶县域教育百强的长沙县,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怎么满足星沙百姓对“上好学”和接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强烈期盼,将成为星沙奔向教育“星辰大海”的不竭动力。
都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于久久为功的恒心。
那不妨就将一切交给时间,扎根星沙,因为树会长大,云将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