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达人·新力量④|袁美娇:不让青山负青竹

不让青山负青竹

长沙县青山竹编非遗传承人袁美娇多年潜心学习,做竹编工艺的“守”艺人

星沙时报12月10日讯(记者 杨源)几根窄竹条,在指尖一压一挑,就被编织成了各种小动物造型,有黑马、有喜鹊……甚是可爱。12月9日,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内,长沙县青山竹编非遗传承人、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竹编师袁美娇巧手编织的作品,让前来体验竹编文化的游客爱不释手:“这竹编‘鹊’实好看,我要拿回家摆着!”

袁美娇在编织竹编作品。均为青山铺镇供图

青山竹编,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盛于民国时期,1914年青山铺镇水竹凉席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一时风光无两。

2017年青山竹编成功申报为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成功申报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竹编制品日渐式微,竹编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曾经风靡一时的青山竹编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2017年青山竹编成功申报为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成功申报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但不去做,这门技术很可能就会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袁美娇开始学习青山竹编这项非遗技艺,开始自己的“指尖竹梦”。凭借多年潜心学习和过硬的手艺,成为了青山竹编县级传承人,并一直在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研习技艺。

青山竹编工艺复杂,分为砍竹、开边、分条、匀篾、盘卷、煮篾、刮篾、染色、编织等13个步骤。“采用生长2至3年的小叶水竹,才能保证竹篾质地柔滑又有韧性。”袁美娇说,竹编产品上有字画等,也有立体竹编工艺品,竹编茶具、酒具、灯饰、装饰及一些小挂饰。“竹原料市场价每公斤最多卖4元,但编成工艺品,可攀升到几百甚至几千元。”

青山铺非遗竹篾馆内展陈。

在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游客不仅能结合竹席、竹笠、竹篮等馆藏品直观了解长沙地区竹编工艺的悠久历史,还能从货柜上展示的竹编平安扣、竹编手提包等各色竹编商品上,近距离欣赏百年指尖技艺在当代的全新表达。

“做竹编精品,最合适的是慈竹,过去长沙本地没有慈竹。”袁美娇拿起一根儿童手腕粗细的慈竹,“它能被细分为8层以上,竹青部分如漆般光滑,可加工成柔韧细腻的竹丝,是制作高端艺术品的首选。”去年,袁美娇托朋友从四川带回两株慈竹种苗,种在自家门前菜地,培育成活。“竹子生长快,3至5年能产生效益,将来我们的竹编也能用上本地种植的慈竹。”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竹编,袁美娇致力于将竹编文化陈列馆打造成科普、体验、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举办培训班,教授村民和游客竹编技艺。目前,这里已然成为了游客“打卡”景点。

“当前,我们馆已经和部分小学达成合作,开设竹编工艺课,教授小朋友们竹编技艺,共同传承非遗竹编文化。”袁美娇介绍,如今知道青山竹编的人越来越多,平时也经常有游客前来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亲手体验竹编。

让袁美娇欣慰的是,13岁的女儿对竹编也有浓厚兴趣。女儿编织的扇子,色彩搭配很好,令人爱不释手。“世界就在我的指尖”,这是袁美娇的微信名。“竹编技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竹编。”她说。


【作者:杨源】 【编辑:朱波】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