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达人·新力量⑬|李庆华:星沙版“李子柒”让非遗“出圈”海外

星沙版“李子柒”让非遗“出圈”海外

长沙县星沙街道李庆华创办桦姐非遗学院,助力传统技艺走出新路

人物名片

李庆华,创办桦姐非遗学院,致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通过线上宣传推广和线下沙龙结合,开设亲子、学生、爱好者手工制作研学,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星沙时报记者 彭永礼 通讯员 冷倩

日前,隐退三年的顶流博主李子柒连续“三更”,发布了漆器、森林衣帽间以及绒花蜀锦裙制作三条视频,短短几小时内点赞量突破百万,再度将非遗推入大众视野。如果把李子柒精心制作的视频比作一件艺术品,那么其底色便是对中国非遗深沉的热爱。在长沙县星沙街道,也有着这样一位“李子柒”。

从益阳明油纸伞、宝庆蓝印花布、湖南人的过冬神器“火桶”到长沙县本地的酸枣、红薯片制作……点开桦姐非遗学院创始人李庆华的抖音账号“且慢|桦姐预备退休生活”,观众能与非遗进行一场浪漫的“邂逅”,深刻记住一些湖南本地的乡土文化。

李庆华前往益阳早禾拜师学艺,纯手工制作油纸伞。受访者供图

“我的祖上乃至父辈都是木匠。”李庆华出生于湖南益阳的一个手艺世家,青年时她离开老家来到长沙,扎根媒体行业20余年。前些年,看着父亲在内的一些手艺人有着“难以为继”的焦虑,李庆华不禁深思自己能为这些手艺做些什么。

“我懂媒体,会传播!”得益于在媒体从业的多年经验,她开始依托个人IP打造自媒体账号,从自身最熟悉的木匠活开始,拍摄制作工艺品的过程。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些传统工艺技术要求很高,如益阳明油纸伞就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的说法。然而这非但没让李庆华望难生畏,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为了让传统工艺更加准确地展现,李庆华前往益阳找到益阳明油纸伞第十二代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师学艺……号竹、做伞架、削伞骨,再到钉布头、缠柄、穿内线,耗时一个月,她纯手工完成了一把油纸伞。

“老师的视频,让我有了去制作这些物件的冲动!”益阳明油纸伞的视频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大量网友的评论点赞,其中就有来自法国的动画艺术家玛丽·帕库。

今年9月,玛丽·帕库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了李庆华。“玛丽正准备创作,却苦于找不到载体,我带她参观益阳的非遗伞艺时,能感受到她非常兴奋。”李庆华开心地介绍,11月,玛丽·帕库在第六届费那奇动画周上,带去了她的独创艺术——伞形投影仪,就是利用中国传统油纸伞作为媒介,以光影的变换创造出独特动画效果。

原来古老的非遗技艺还能这样创新应用,李庆华有了新的思考。“只要一门手艺源源不断地拥有应用场景,就不愁‘活’下去!”她认为,如果让非遗主动去贴合年轻人的审美感知,一定也能脱颖而出,为更多创作者提供灵感,衍生更多产品,从而实现长足发展。

此时,李庆华创办成立的桦姐非遗学院起到的链接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她已汇聚了60余名非遗达人,开设了38个视频账号矩阵,除了用视频向外界精彩呈现非遗技艺,她还定期举办线上直播和线下沙龙,以知识类输出促进非遗达人与爱好者们的创意碰撞。

李庆华助力非遗产品亮相各类国际活动。受访者供图

“走进这个行业,才发现有好多‘95’‘00’后群体喜欢非遗。”谈及下一步目标,李庆华充满自信:要利用好桦姐非遗学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扩大非遗爱好群体的同时,还要带着优秀的非遗达人和产品实现真正的“出海”。

【作者:彭永礼】 【编辑:李桐丞】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