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达人·新力量⑭|吴乐华:从“手艺”到“守艺” 他让非遗不“断更”
从“手艺”到“守艺”
他让非遗不“断更”
长沙县金井镇吴乐华一笔一划记录村歌、民俗,全身心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人物名片
吴乐华,金井镇双江社区非遗传承人。擅长用纸笔详细记录当地民俗用以传承,目前金井镇申报的非遗项目滚灯车、锣鼓亭子、双江山歌、双江木狮、双江火龙等资料皆出于其手,为当地非遗传承贡献了不俗的力量。
◎星沙时报记者 吴杰
“挂上花灯,玩玩滚灯车,久违的年味‘噌’地回来了。”年关将至,在长沙县金井镇双江社区,一位年迈老者正在制作滚灯车内灯,用一抹抹鲜亮的颜色为寒冷的冬日增添浓厚的“年”味,他是吴乐华。
在吴乐华家中,摆放着笔墨纸砚,竹篾绸布,阵阵墨香扑面而来,处处都是他工作的痕迹。他的档案柜里摆满了传统文化的资料,都是他一笔一划记录的村歌、民俗,用以传承。
“年幼时,父亲带着我玩滚灯车,读书回来后拜师学做滚灯车,我对它可以说是着迷。”吴乐华介绍,滚灯车为竹木结构制品,由滚把、立柱、四方台板、木轮、内灯笼、外灯架组成。其制作包含了木工、纸扎、民间彩绘等内容,每一个制作过程都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内灯随轮动,里动外不动。”这是制作滚灯车的标准,其中的精细活也是对“手艺人”的考验。
双江社区地处偏远,产业资源相对较少,但一些民俗却很好地被保存了下来,村里仍旧有过年滚灯车、舞火龙的习俗。2006年,当地民俗滚灯车和锣鼓亭子成功申遗,吴乐华成为长沙市非遗项目滚灯车和锣鼓亭子的传承人。
“传统习俗在慢慢流逝,铭记、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我一直想做且在做的事。”吴乐华说道,为了将儿时的这份记忆传递下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用自己的方法在不懈努力。一直以来,吴乐华全身心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走访收集整理当地民俗,从“手艺人”到“守艺人”,让非遗不“断更”。
由于年迈,与年轻非遗传承人们的新潮传承方式不同,吴乐华擅长用纸笔,或写或画,把学习掌握的非遗知识资料都编辑成册,方便备份和流传。
此外,吴乐华在金井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与当地的胖仔农庄共同打造了一个非遗展厅,定期举行文化表演。同时,还经常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双江中学、双江中心小学等合作开展课后服务。“现在的小娃娃接触到这些传统习俗都开心得很,学校还组织了一支舞龙队,很好地传承了非遗。”吴乐华笑道。
“我今年80岁了,一辈子都在从事文化工作,只要干得动、用得上,我都会坚持去做。”吴乐华告诉记者,今年11月份,金井镇获批的长沙县级非遗民俗双江木狮和双江火龙的资料,也是他一笔一划整理提供的,在非遗传承中,吴乐华贡献了自己不俗的力量。
坚守虽辛苦,但吴乐华说,他的坚持不仅是因为热爱,更是因为不想让代代相传的技艺在他手里断了传承。他坚信,只要有人愿意坚守和传承,双江的传统技艺就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