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 | 高桥镇:农科小镇日争新 振兴路上铿锵行

文/杨源

山河披锦绣,沃野奏欢歌。村容干净整洁、产业发展兴旺、村民安居乐业……生机勃勃的乡村新貌让人眼前一亮,一个个奋进和美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2024年以来,高桥镇锚定“打造农科特色小镇、建设农旅融合名镇、争当乡村振兴标兵”目标不动摇,立足全镇乡村发展实际,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持续优治理、兴产业、美环境,乡村振兴步履铿锵,大幅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构建了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生态,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强大潜能,在长沙县率先打造“三个高地”、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征程中书写了高桥篇章。

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动能澎湃激荡

驾车行驶在长沙县高桥镇高白线至维汉故居公路上,宽阔蜿蜒的道路直跃入眼,道路两旁翠绿的香樟树和火红的水杉交相辉映,秀美如画。

这条“长沙市最美农村路”,起于高桥镇高桥锦绣社区,止于维汉村维汉故居。百年前建国元勋、统战先驱——李维汉踏着这条彼时泥泞的小土路走出去,毅然投身革命;百年后,一群群游客沿着宽阔平坦的沥青路走进来,追忆红色足迹。

高桥镇持续以文旅发展为纽带,增强发展融合活力。依托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示范点——维汉同心片区,规范片区运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凝聚统战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此前,围绕“建设一条百年统战路、打造一个凝心聚力馆、演绎一部天下归心剧、讲授一堂同心同向课”为主要内容,高桥镇将统战文化、教育培训、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省市两级统一战线现场教学示范基地,获评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示范点。2024年,李维汉故居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游客接待量突破24万人次,同比增长50%;青少年游客8.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70%。

在乡村振兴征途中,高桥镇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高桥锦绣社区综合打造了兰粉和农科2个片区美丽宜居村庄,汇聚农科片区特色农业、旅游业资源,结合吃、住、游、研、学五大业态,深度融合“农业+旅游”“农业+科普教育”产业;与紫竹山景区、维汉同心片区联动,引流社会资本进驻,进一步丰富片区业态,勾勒出全域“游览图”。

除了环境美化带来的蝶变,一批好项目的落地实施,也为振兴提供强劲引擎支撑。2024年,高桥镇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15个,计划投资额4359万元,储备2025年国家重大项目1个,完成农业科普中心周边环境整治、农特产品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生态移民四期征拆和工程配套设施招投标和土方外运工作;全力推进山地徒步游线、紫竹山节点打造、紫竹山公路附属设施提质改造等紫竹山旅游风景区项目建设。

培育乡村产业

农旅融合图景日新

初春时节寒意渐去,在高桥镇长沙联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棚内,早已是一派农忙景象。阳光照射下,翠绿的蔬菜泛着微光。在这里,每天都有众多的蔬果、水产等农产品,发往各地。

早有农科小镇盛名的高桥镇,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高桥青香”辣椒、食用菌等各类农科明星产品,其年产量超200万斤,产值超3500万元。高桥镇打造农科成果转化中心,交由联彩农业公司负责人肖志祥负责运营,基地可根据季节变化种植不同种类的新型科研品种蔬果,是一个集新产品、新工艺、推广示范、产教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基地。

“这是玫瑰白菜、水果萝卜、芋香冬瓜、宝塔花菜……”从“门外汉”到村民公认的“土专家”,肖志祥一门心思在基地扎根,靠着爱琢磨的劲头,农科成果转化中心里的新品研发也越来越多。有了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的加持,高桥镇的农特产业走出了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

这一年,高桥镇依托省农科院、“新农人”空间站及农科成果转化中心等阵地资源,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配套打造农科成果销售中心等,完整打通创研、落地、进市的转化链条,培育2024年县级产业致富带头人1名,本土“新农人”名片持续擦亮。同时,今年双季稻亩产600公斤以上,粮食总产量3.1万吨;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将在2025年完成延包试点工作。

去年年底,高桥镇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洽谈,并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新能源产业布局方面深化合作,预计未来3年总投资5亿元,在高桥镇打造绿色能源典型应用场景,推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企业是服务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桥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梯度企业培育计划,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市场、技术、管理、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全力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优化营商环境,14家企业成功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镇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新增经营主体148家,新增企业68家,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

推进乡村建设

文明风尚不断涵养

“苍马路从乔里往高桥集镇方向红花坳段道路正在维修,没有设道路安全警示标识和路障设施,行车不是很安全,希望部门尽快处理。”高桥镇村干部在下村走访中发现,苍马路维修存在安全隐患,随即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馈。

消除小隐患,也是民生大实事,必须及时解决。收到该条微建议后,高桥镇自然资源与村镇建设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对现场进行勘查,工作人员根据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在现有基础上再增设一处更为显著的警示标志和路障设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道路交通的顺畅安全。

以道路隐患消除为契机,高桥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改善民生服务水准,提质改造公路1.2公里,总投资376万元对全镇2.2公里公路进行提质改造,硬化农村公路6.963公里,共计9.163公里。投入资金258万元开展水利建设项目25个。

民生项目助推小镇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民生服务的升级提档则为小镇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高桥镇不断强化民生服务,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36次,适老化改造32户;开展就业311服务807次,帮助大学生就业48人,灵活就业57人;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孤儿养育、基本医疗、养老高龄等惠民政策;持续巩固拓展产业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资金258万元发展产业庭院经济项目14个,带动“两有人员”176户。

作为家风家训文化兴盛之地,高桥镇积极涵养文明乡风,把优秀家风文化与清廉建设融合,让廉洁元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随礼适度等13个方面提出规范,向全镇党员群众发出倡议,在推动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上持续发力,让好家风吹拂田间地头,浸润乡亲们的心田,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家风正、民风淳、乡风美的工笔画。

优化乡村治理

民生幸福提档升级

“搬过来之后,大家的日子好了很多。交通很方便,自来水也接入了家中,现在生活很便利,我们都觉得很满足。”说起眼下的生活,高桥镇生态移民安置区74岁的居民曾志武满是幸福。

此前,高桥镇生态移民安置区第二期、第三期居民陆续迁入。但因水表装表费用未达成一致,多年来一直未能安装水表,拖欠水费以及水表安装费近100万元。

面对多年来未解决的难题,高桥镇坚持党委领导,抽调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参与进来,横向细化部门责任,纵向分组包片,采取“专班人员+村组人员+议事会成员”的模式分组包片全面走访。同时发挥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等群体带头作用,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讲深讲透水费及水表安装费减免政策、依法用水的相关法规。通过以心交心、以情换情,最终,211户入户水表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党建引领汇聚基层治理动能。高桥镇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扎实推进乡村示范建设,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高桥镇深入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排查和整改23处重大事故隐患,查处非法存储烟花爆竹场所7处,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446起,开展精准宣教5214人次,排查整改燃气隐患3469处,投资126万余元开展道路隐患治理,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线。

如何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桥镇建立集体经济增长的“高桥模式”,探索村企联营,创新建立“1+6+X”村企融合党建共建体系,成立村集体经济联营企业,整合镇域优势资源,通过“四联模式”运营全镇集体经济项目,全面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正式运营8个月以来,总营收200多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00余个,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幅超30%。

如今,乡村振兴在高桥描绘出一幅幸福的绿色画卷,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变,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农科特色定位,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集体经济增长,壮大茶叶、食用菌、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院士农业和庭院经济,以切实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根本追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开展‘改革攻坚’行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共享更多发展红利。”高桥镇党委书记罗维说。

【作者:杨源】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2025两会特刊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