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福科技小院里的“共富”密码

锡福科技小院里的

“共富”密码

长沙县开慧镇锡福科技小院探索智能化生态养殖新模式,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百余万元

◎星沙时报记者 张庆

在长沙县开慧镇锡福科技小院的生猪试验基地内,湖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梦丽正手持特制配方饲料,为刚入栏的仔猪们精心调配“成长套餐”。“这批小家伙才来一周,别看体型迷你,每顿都是根据个体需求定制的营养餐。”陈梦丽介绍。

锡福科技小院不仅是实验室的延伸,更是青年人才的孵化器,博士生必须全程参与4批猪的养殖周期。均为张庆 摄

近年来,开慧镇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和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科技支撑,打造了锡福科技小院。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白羽鸡试验基地一期、二期项目,智能养猪科研实训基地项目。未来这座科技小院将以“党建+院士农业”模式,破解生猪、家禽养殖的“科技密码”,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

智慧养殖:

数据流淌的猪舍革命

走进智能养猪科研实训基地,智能化养殖系统颠覆了传统养猪场的刻板印象:猪舍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通风与温控设备;每头猪住上了专业化的标间,研究生正穿梭于智能化猪舍间,逐个分析生长曲线与营养需求。

“基地目前已经有学生开始进场做实验,预计今年年中将正式投入使用。”湖南农业大学博士陈家顺介绍:“智能养猪科研实训基地未来将集成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核心技术,推动种猪繁育一体化以及备受关注的‘一猪三用’技术研究。”

研究生陈梦丽和张自成是首批进场开展试验的研究生,课题聚焦生猪对照试验,在15天的试验周期内每天配制不同比例的饲料配方,并追踪猪只指标变化。“传统养殖依赖抗生素,而我们通过添加不同品种的碎米、豆粕,通过智能化养殖系统获取试验数据,可以快速研究如何提升生猪蛋白来源。”他们的实验数据已初步显示,添加特定比例饲料可以为生猪养殖提供新思路。

“我们每年至少在猪场待满100天,博士生必须全程参与4批猪的养殖周期。”陈家顺笑称,他和学生的日常是“与猪同住、与数据为伴”。

科技小院不仅是实验室的延伸,更是青年人才的孵化器。据了解,5年来,累计有12批次百余名研究生来到这里学习实践,小院孵化的青年人才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般从开慧飞向祖国大地。

智能化养殖系统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通风与温控设备。

双向奔赴:

生生不息的共富密码

为了引才育才,开慧镇为科技小院可谓花了不少心思,科技赋能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也在持续发酵。

“这是当年科技小院的第一个实验养殖基地。”开慧镇锡福村党总支书记林益明指着面前的一栋平房对记者说,科技小院已由最初的4亩发展到了目前的120余亩。

刚一进去,暖意便扑面而来。明亮整洁的鸡舍中,一只只羽翼未丰的白羽雏鸡纷纷将头伸向笼外啄食。

湖南农业大学动科院22级的硕士研究生赵昀杰和陈彭羿实验课题是研究快速型黄羽肉鸡代谢能及赖氨酸需要量,即针对快速型黄羽肉鸡动态营养需求不明确,以及不同性别和生长阶段肉鸡营养需求存在差异的情况进行研究。如果实验成功,将为快速型黄羽肉鸡动态营养需求和精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赵昀杰和陈彭羿等研究生在科技小院得到生动授业的同时,当地也尽全力为他们做好生活保障。科技小院目前拥有两栋宿舍楼,配备空调、热水器、办公家具。开慧镇整合资金80万元建设了开慧人才之家,将成为研究生们新的活动阵地。

在小院里收获成长的,不仅是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还有开慧镇的广大农民群众。据统计,科技小院定期开展的“慧农培训”“田间课堂”已培训近30期,为当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青年新农人1500余人次,科技助农也持续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百余万元,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突破280万元。

“科技人才进小院,种养方式大改变,农业生产规模化,乡村风景美如画。”开慧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已形成“政府+企业+科研团队”的产学研协同体系,未来将加速成果转化,才能让技术真正惠及农民。

【作者:张庆】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