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雅湖观潮|星沙制造有颗“强心脏”
聚焦产业发展,星沙再一次发起“群聊”——
4月10日晚,一众行业大咖、专家学者、县区干部齐聚位于长沙经开区的湖南麦格米特全球研发中心,一起探讨县区新能源装备与数控机床发展路径。
将活动地点从严肃会场搬到企业现场,变沉闷呆板的会议为有来有往的交流探讨,既强化埋头苦干的劲头又保持抬头看路的清醒,这样自由活泼的“汇聚众智·赋能发展”星沙产业沙龙,已经举办到第八期。
新能源装备与数控机床,均属于被誉为工业“心脏”、国民经济“生命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星沙。”工业强县——长沙县,靠制造业起家,近几年更着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让这次沙龙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琢磨与回味的空间。
一
众所周知,制造业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来说,举足轻重。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位,要进一步迈向制造强国,离不开工业“心脏”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强劲脉动——它不仅是技术水平最高、附加值最高的部分,还直接关联到国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将目光放回星沙,大国重器举世瞩目,星沙制造挺膺担当。这一次沙龙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两个产业,不仅蕴藏着县域跃升机遇,更彰显出引领产业革命、抢占行业话语权和市场主动权等战略价值——
先看新能源装备行业。有专家分析,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往往相互成就,当下谁能将各类新能源更好规模化应用于生产生活,谁就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新能源装备业就是通过技术突破,解构传统地缘能源霸权,从而重构全球产业版图。
从这个方面来说,星沙是领跑者。目前,长沙经开区的新能源装备行业主要聚焦氢能和新型储能领域,共有规上企业20家,拥有18个科创平台,产值增速达41.4%。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园区各大产业中一骑绝尘。
再看数控机床行业。数控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和机械的机器,直接决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程度。
星沙数控机床产业已经汇聚了中大创远、宇环精密、思胜智能等48家重点企业,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项、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数控磨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初步构建成产品特色突出、创新资源集聚的工业机床产业体系,产业基础相当扎实。
二
星沙的工业“心脏”跳动为何如此强劲?
一脉传承的历史基因。有不少“老品牌”焕新彩,为产业向细分领域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湖南省工业母机产业链骨干企业金岭机床,前身为长沙第二机床厂,69年来深耕数控车床领域,目前已成为引领中国机床产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一员。
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工程机械产业入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庞大的制造业产业规模积淀了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也催生了需求和应用场景。
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点名”的三一氢能重卡为例,在龙头企业三一的强力技术支持和配套装备带动下,一辆氢能源重卡的能耗成本可以与传统燃油重卡基本持平,让星沙制造业率先迈出“氢”装上阵的关键一步。
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对于自身产业发展格局,星沙从不限定框架,而是在合理引导的前提下,充分给予产业“野蛮生长”的空间,最终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产业森林,全市的数控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扎根于此。
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2023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措施》,从发展空间保障、产业集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优质资源配置等9个方面着手强化支持保障力度。
这几年,星沙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肉眼可见——
技术不断突围,思胜智能的拉床产品多次荣获国家机床最高奖项“春燕奖”,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超过70项;市场不断拓展,中大创远在数控螺旋锥齿轮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是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项目建设加快,宇环智能高端数控磨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年底即可完成建设;项目招引有力,纳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中联重科矿山机械装备产业园等相继落户......
三
把时间拨回那晚的产业沙龙,星沙新能源装备与数控机床发展的基础、优势、机遇,已经分析得很全面,但参加活动的嘉宾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正视短板、探清前路上,探讨程度更为深刻。
这些问题,有星沙存在的个性问题,如园区新能源装备产业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终端应用布局,在风能、光伏等细分赛道未形成有效支撑,产业结构单一;
也有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数控机床发展存在技术封锁与市场挤压并存的情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
发挥禀赋,深耕细分领域。在当下市场竞争格局中,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不仅能够打破技术壁垒,更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走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立足需求,把握时势突围。作为机床出口早已超过进口的国家,此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在于“量”,而在于“质”。纵观市场,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在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质生产力催生广阔“增量市场”,唯有向高端化突围提“质”,才能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提高产业国产化率。
整合资源,深化产业协同。积极扶持“链主”企业、“头雁”企业共享创新要素,打造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圈,构建“技术共研-产能共享-市场共拓”的共生机制,提升县区产业整体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两重”“两新”、“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等政策扶持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产业国产替代窗口期已经正式开启,不妨充分对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构建“企业出题-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机制,重塑高端市场格局。
毕竟,黄金时代,属于敢砸研发、死磕技术的硬核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