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镇:乡村焕新颜 幸福踏歌来
乡村焕新颜 幸福踏歌来
长沙县黄兴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纪实
◎星沙时报记者 吴涛 通讯员 林天意
平坦的村道蜿蜒延伸,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庭院角落花香四溢,清澈的沟渠流水潺潺,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悠闲散步……近日,行走在长沙县黄兴镇的乡村道路,目之所及皆是风景,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黄兴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一场全民参与的乡村蝶变
由于长期处于拆迁阶段,曾经的黄兴镇存在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等环境问题成为村民的“心头病”。
“以前家门口堆满杂物,现在村里统一规划,家家户户种花种菜,环境好了,住着舒心!”仙人市村村民李大姐指着自家庭院里的月季花,脸上洋溢着笑容。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黄兴镇坚持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为抓手,创新推行“网格化包保”机制,将环境整治责任细化到村、到户、到人,通过“党员示范户”“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全镇累计开展定期人居环境大扫除活动150次,清理陈年垃圾2000余处,农村改厕近万户……一系列落在实处的行动,如今黄兴镇的村庄已然实现“旧貌换新颜”。
从“治标”到“治本”:构建长效管护新机制
人居环境整治非一时之功,需久久为功。黄兴镇创新实施“积分制管理”,将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赚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
在金凤村,许多村民都自觉地将垃圾送到村里的垃圾分拣站。“送过去的垃圾可以换取纯净水。垃圾少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杨先生说。
“村里每月还开展卫生评比,积分高的家庭能上‘红榜’,大家积极性特别高!”金凤村环保专干卢锭介绍,通过制度创新,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乡村环境实现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跨越。
同时,黄兴镇还建成2座污水处理厂,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配备专职保洁员487名,全面参照长沙市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常态化管理二十条操作细则执行,确保环境整治人人参与,“不留死角”。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绿色赋能乡村振兴
环境改善不仅让乡村更宜居,更激活了发展新动能。黄兴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如鹿芝岭村曾经的臭水沟变身荷塘景观,发展起蔬菜种植、休闲垂钓等农旅融合项目;打卦岭村荒地改造成“草莓园”,吸引城市居民体验田园生活;黄兴新村原本拆迁闲置地块上黄土裸露区域满天飞尘,撒上草籽后,开春长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会议会展中心周边打造了一处磨盘洲生态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土特产根本不愁卖!”返乡创业青年许先生的农家院中,农家蜂蜜、有机蔬菜、光皮辣椒等产品供不应求。据统计,今年以来黄兴镇乡村游客量日均5000+,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持久战”,更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下一步,黄兴镇将持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整治工作,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有“品质”,继续锚定“生态宜居”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书写美丽乡村新篇章,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