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浸润处 乡村别样美

◎星沙时报记者 钟晴 通讯员 黄威

循着全国最美农村路X024(长沙县青山铺至开慧红色旅游专线)一路向北,柏油路如黑绸带蜿蜒向前,行至路的尽头,全国文明村——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便豁然展现在眼前。

漫步村落,平整的柏油路直通家家户户,美丽庭院内外花香四溢;乐和大院里,游客在“新二十四孝”文化墙前拍照打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排练孝亲主题情景剧...这幅“景美、人孝、风和”的乡村新画卷,正以最生动的笔触诠释着“孝润乡土”的当代实践。

开慧镇葛家山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均为葛家山村供图

“孝”传佳话,暖心善举润人心

近年来,葛家山村致力于巩固“全国文明村”建设成果,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开展“最美儿媳”“最美爸爸妈妈”等群众性评议活动,树典型、立标杆,在全村形成了“家家传美德、户户争先进”的文明新风尚。

在葛家山村南山组,村民余慧敏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这位荣获“长沙县道德模范”称号的普通农村妇女,用二十载春秋诠释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2002年,余慧敏的婆婆突发中风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公在外务工,照顾婆婆的重任落在她一人肩上,20多年来,她一边经营小理发店,一边照顾婆婆起居,养育一儿一女,没有半句怨言。

“我在为顾客理发时,婆婆就坐在后面的椅子上,确保时时刻刻都能被看到”余慧敏表示。日复一日的精心护理中,她坚持为婆婆擦洗更衣,保持清爽体面。“媳妇对我一直很好,如果不是儿媳妇我不可能活到现在,她已是我离不开的‘亲女儿’ !”婆婆生前经常红着眼和邻居诉说。

“长沙县道德模范”余慧敏。

同样感人的还有向标英的孝心善举。向标英的丈夫聂跃进因病离世,此前因他高昂的治病费,家里债台高筑,家中儿女、老人均需照料,面对困境,她没有放弃,暗下决心扛起重担。在公公的指导下,她养猪养鸡鸭,种蔬菜,补贴家用,还学会了播种育秧,施肥打药,家里4.8亩责任田每年都获得丰收。

婆婆去世不久后,2019年,公公中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衣服、床单经常被排泄物弄脏,向标英每天需忍着恶臭替公公清洗,在饮食上还需特意制作防止他腹泻的食物,给房间熏艾叶、点蚊香是她每天必做的护理工作。老人的病情反反复复,她在医院耐心陪伴、精心护理,在他的照顾下老人安祥地离世。

“公公婆婆待我如亲女儿一样,人都会老,都会生病,都需要有亲人的关心和爱护,照顾他们是我应尽的孝道。”向标英说。

“这些感人故事正是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教材。”葛家山村党总支书记介绍,该村已建立“发现-培育-宣传-激励”的典型选树机制,通过设立“善行义举榜”、编纂《葛家山好人故事集》、举办道德讲堂等形式,让孝文化可见可学。

孝道浸润,文化育人成风尚

葛家山村乐和大院。

在葛家山村,孝道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为了讲好孝文化故事,村里创新思路,将闲置集体资产盘活改造为“乐和大院”,打造集教育、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孝文化传承基地。在这里,一面面“新二十四孝”文化墙与二十四节气巧妙融合,让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定期举办的“成人礼”“开笔礼”“孝道文化节”等活动,让孝道教育变得生动可感。

小朋友们正在乐和大院内举办“开笔礼”。

更可贵的是,孝道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干部们时常以“拉家常”的形式入户走访,将“孝老爱亲”的文明理念融入日常交流。漫步村组道路,文化长廊、组级议事堂等场所的醒目位置,处处可见倡导文明新风的宣传标语。

村里自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村民互助会、五老协会、非公组织协会等多种公益性组织,通过不断开展孝文化活动和宣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葛家山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孝道村”,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带着孩子前来感受孝道文化的魅力。

文明实践,新风拂面润心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伴随着一群身着汉服的孩童们齐声诵经典、扬国粹,长沙县孝文化节在这里正式启幕,18位孝老爱亲模范及10对钻石婚老夫妻上台接受表彰。

“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就是希望他能从小明白‘孝’不是挂在嘴边的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女儿刚才主动说要给奶奶捶背,这就是孝文化传播的意义,孝心种子种下了,总有一天会发芽。”陈女士表示。

首届孝道文化节活动现场。

村委会还定期组织举办“翰墨飘香·孝行葛家”诗词书法绘画手抄报比赛,对优秀作品进行展出,让村民在活动参与中感恩孝道、感受温暖。在国庆假期和寒露节气,“党员”“娃娃团”“艺术团”“五老”志愿服务队会自发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行动,与老人拉家常、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通过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举办“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群众性评议活动,激发村民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让文明新风在村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葛家山村以“文明软实力”锻造“发展硬支撑”,通过深化“党建+孝文化”模式,持续擦亮“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葛家山样板”。

【作者:钟晴】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