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 深耕一线,点亮产业工人发展之光
深耕一线,点亮产业工人发展之光
长沙县政协委员陈建军立足岗位,聚焦一线需求,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星沙时报见习记者 周汝洁
踏入以陈建军名字命名的技能工作室,满墙的奖状、奖杯和奖章映入眼帘。这一系列荣誉,记录了陈建军凭借着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从一名普通工人,淬炼成湖湘工匠、技能大师的辉煌历程。
陈建军,政协长沙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铁建重工生产保障系统制造总厂镗工,特级技师,陈建军技能大师工作室、陈建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湖湘工匠、湖南国企工匠、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劳模等荣誉称号。
用技术革新,铸造国之重器
在铁建重工盾构机的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加工机器正发出低沉的嗡鸣。身着红色工装的陈建军,正站在一台盾构机的变速箱前,仔细测量变速箱各齿轮安装孔的孔径。
2010年,陈建军入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国之重器——盾构机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刚入职不久,陈建军便针对变速箱加工效率低、精度不合格等问题,组织实施了“变速箱先进加工法”,将孔位累积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内,让加工工期由原来的20多天缩减至10天左右。这一方法至今仍在车间沿用,且时间缩短到5至6天。
不止如此,这位坚守在铁建重工技术一线15年的镗工工匠,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盾构机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中,不断取得突破,持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提交的技术改善方案、“五小”成果(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近100项。
自盾构机投产以来,陈建军加工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超400台(套)。其中,主导加工了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我国最深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定海号”“甬舟号”、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等众多高端装备,为地下高端工程装备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是陈建军始终扎根产业一线,在盾构机零部件加工领域里精耕细作。“‘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是我们在工作中应始终保持的奋斗姿态。”陈建军说。
秉匠人之心,诠释履职担当
“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科技科协界别的政协委员,也是一名来自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陈建军始终关注着产业工人的成长和发展。
自任职以来,陈建军经常深入制造企业开展调研,与产业工人沟通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调研中,围绕产业工人的工资待遇、日常生活、权益保障等问题,陈建军提交了《关于将长沙经开区打造成产业工人幸福园区的提案》,希望能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同时,陈建军还充分利用陈建军技能大师工作室、陈建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台,坚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加大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累计培养了100余名数控技能骨干;定期前往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结合自己一线生产的经历,向学生讲授实用专业课程,鼓励他们扎实学习本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公园下水道井盖破损需修缮、某路口缺少停车线与斑马线……除了关注专业领域之外,陈建军还积极借助政协平台,将日常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凝练成微建议,及时传递基层声音,2022年和2024年均被评为县政协微建议提交先进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便能找到群众关心的事。”陈建军说。
从技术创新到团队技能人才培养,陈建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诠释了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陈建军表示,接下来,将立足本职岗位,持续关注产业工人发展,积极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长沙县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