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经开区:“小巨人”擎起产业脊梁,“专精特新”奏响制造强音

  ◎星沙时报记者 欧亚琦

近日,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出炉,长沙经开区再次传来捷报,94家企业凭借过硬技术、细分优势、市场潜力强势上榜,构成了一张张“智造湘军”的鲜明名片。从激光陀螺到智能台车,从区块链平台到防灾装备,一系列专注细分赛道、深耕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正以“小而强”“小而精”的特质,在新一轮制造业竞赛中跑出“加速度”。

从“看不见的冠军”到“顶得住的脊梁”

湖南蓝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园区近年重点引进的新锐力量。其研发的“智能拱锚喷一体化台车”凭借强大作业能力和系统集成功能,彻底颠覆传统隧道支护施工模式,8名工人3小时的工作量,如今2人、1小时轻松完成。更重要的是,设备无需退场,可在洞内一气呵成完成初支全流程,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等级。“我们不是卖台车,是卖一套智能施工方案。”企业负责人说。

蓝海智装车间。谭园 摄

树根格致科技(湖南)有限公司,是长沙经开区与知名企业树根互联联合打造的全国区块链总部平台。其搭建的ROOTCHAIN工业区块链系统,已成功服务全国60余家企业,覆盖装备制造、能源、金融等10余个产业,尤其在“碳管理+区块链”方向上更是走在前列。2022年,ROOTCHAIN平台作为APEC峰会碳足迹监测系统走出国门,亮相泰国曼谷,成为中国工业区块链全球化实践的生动样本。

树根格致。资料图片

“每一台设备、每一份产能、每一吨碳排都能链上溯源。”在树根格致的调度中心大屏上,一张工业地图实时跳动,设备联动、数据对接、合同履约……全部在线完成。作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园区试点的核心支撑,该平台不仅解决了企业“数据上不来、算不清”的痛点,也正重塑制造业的运营逻辑和价值评估体系。

“一企一策”育良种,“千树万树”成风景

企业开花,背后是机制的土壤更深、更细、更实。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持续打好“梯度培育+个性扶持”组合拳。针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目标,园区建立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后备—小巨人企业”三级库,实施“应筛尽筛、精准辅导、动态监测”的机制。仅2024年,园区新增国家级“小巨人”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家,园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已有20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与此同时,园区还主动对接工信部专家资源,为企业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开展面对面“短板扫描”和政策对接。

“不是‘扶上马’就完事,而是‘拉着手’一同走。”园区企业服务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蓝海智能刚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园区就组织了三轮产供对接会,帮助其锁定本地钢材供应商和关键零部件伙伴。如今,公司产值年增速超过300%,实现从“引进项目”到“主力企业”的华丽转身。

湘电试研。企业供图

更有湘电试研这样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防灾智造者”,依托经开区平台,在冰情预警、山火灭火等领域持续扩展版图。其产品不仅服务国家电网、保障27个省份安全,还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中国电力安全装备“走出去”的代表。

链条更长了,生态更活了,底盘更稳了,一批“专精特新”的发芽,让整个经开区的产业土壤也更富生命力。

如今,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846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05家,百亿级工业巨头达7家;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领域,核心配套本地化率平均提高15%以上,采购周期普遍缩短20到30%,降本增效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小巨人”企业,已从“孤勇者”转型为产业生态链上的关键节点,既是龙头企业的“强配角”,也是引领方向的“领唱者”。

“以前是产业带动企业,现在是企业倒逼产业链升级。”长沙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沙经开区正从“制造聚集区”加速迈向“制造创新极”,未来,园区将继续以产业链思维统筹资源、以平台化机制促进协同、以专业化服务激发潜能,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的道路上迈得更稳、更远。

【作者:欧亚琦】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