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照亮“文明村”丨“千万工程”在黄兴⑤
凡人微光照亮“文明村”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黄兴镇仙人市村以文明乡风塑形铸魂,实现从移风易俗到精神共富的跨越
◎星沙时报记者 张鋆 通讯员 黎漫
在“千万工程”引领的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村发挥榜样感召力,以移风易俗树新风,文化浸润心田,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实现了乡风民风由“重面子”向“重里子”的转变。
这一蝶变,不仅显著减轻了村民人情负担,更打造出“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为新时代培育文明乡风、传承优良家风、涵养淳朴民风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仙人市经验”,生动诠释了“千万工程”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
榜样引领
凡人善举点亮道德星空
身边榜样,引领风尚。自2017年起,仙人市村这片“好人沃土”接连涌现出3位“湖南好人”,他们的事迹如星辰般照亮乡邻。
抗洪勇士刘兵,洪峰肆虐时,他毅然以自家皮卡车堵住管涌,筑起生命之堤;灾后,又将受赠的新车折现,倾囊资助特殊困难群众,将爱心接力传递。
火海英雄黄文,为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他奋不顾身冲入火海救人,不幸重伤致高位截瘫。生命垂危,他毅然登记捐献遗体器官,以生命最后的奉献诠释大爱无疆,震撼并点燃了无数村民心中的善念。
“不老黄牛”高德福,退休二十载,“退休不褪色”是他的座右铭。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村级文化建设和志愿服务,心系村民,老有所为,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文化播种者”和“志愿先锋”。
此外,还有炎炎夏日坚守百日、守护出行安全的“最美志愿者”段建纯;带病勇救溺水母子、90秒上演“教科书式”救援的见义勇为好居民曾柱……这一串串闪亮的名字,不仅是耀眼的荣誉勋章,更是矗立在村民身边、触手可及的道德标杆。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树起价值导向,破除陈规冷漠,让崇德向善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蓬勃生长。
破立并举
移风易俗重塑文明标尺
为根治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沉疴旧疾,切实为村民卸下“人情重负”,仙人市村红白理事会精准施策,推出 “减时长、减规模、减费用”三减硬举措。丧事办理周期从平均7天压缩至3天以内,效率显著提升;宴席标准由每桌800元统一规范降至500元,刹住了攀比之风;疫情期间更率先倡导并实践“零宴请”丧事,树立节俭新风尚。
“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加速了新风普及。离退休老干部王瑞武和德高望重的高德文医生率先立下不设宴、不请客、不收礼的“三不遗嘱”,其身体力行的“厚养薄葬”观产生强大感召力,在他们的引领下,普通村民纷纷摒弃旧俗,简办丧事蔚然成风。 这一改变,不仅“省”出了经济效益,更“简”出了文明新风。
“双向机制”刚柔并济,筑制度之根基 。为确保新风常态长效,仙人市村构建“激励引导+刚性约束”的双向长效机制,设立“移风易俗”专项奖励基金,对主动简办红白事的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并优先授予“文明示范家庭”称号,让践行新风者得实惠、受尊重;将移风易俗具体要求深度融入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并配套“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闭环管理流程,确保制度落地有声,形成有力规范。
文化浸润
浩荡新风铸就德润心田
“五老”志愿队巧织宣传网络,让新风入脑入心。仙人市村一支由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银发宣讲团”,化身文明新风“播种机”,他们活用屋场恳谈会、方言快板等乡土载体,将抽象理念转化为群众语言,创作《孝亲三字经》,用朗朗上口的韵律唱响“厚养薄葬”真谛;他们拍摄“喜事新办”微视频,让身边榜样故事触动人心;此外,他们还编写“垃圾分类”“禁毒防毒”“文明交通”顺口溜,将现代文明规范融入日常生活。这支队伍实现了政策宣传从“入耳”到“入心”的深度跨越,潜移默化中重塑村民的行为准则。
“文化浸润工程”,培育新风土壤 。仙人市村精心打造滋养新风的“文化地标”,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清廉文化公园”,更将废弃园地蝶变为承载“德孝文化”的主题广场。同时,连续五年深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清明时节,倡导文明祭扫,摒弃陈规陋习;重阳佳节,弘扬孝老敬亲,传承优良家风,以新仪式激活传统节日内涵,持续挤压旧俗生存空间,让文明新风在文化土壤中扎根。
久久为功
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小小“田间课堂”,凝聚党员群众大“合力”。仙人市村党总支创新打造“田间课堂”党建品牌,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为轴,紧抓春耕秋收农时,链接校外教育资源,持续组织党员、群众、学生“土专家”躬身田野将政策宣讲与移风易俗新风尚共播撒。
此外,他们还创新“1+N”包联机制(1名党员联系若干户群众),借“三会一课”深耕家风教育。7年间两届班子接续奋斗,孵化出5支村级志愿服务队,累计文明劝导超1000场次。如今的仙人市村,环境评比“最清洁户”达95%,村民议事会“比排场”绝迹,“赛文风”成风,仙人市村荣膺“市级文明村”,党建引领终结文明硕果。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仙人市村以文明乡风塑形铸魂,实现了从移风易俗到精神共富的跨越。这里,急流勇进化作德善细流,惊涛骇浪转为凡人微光,旧俗桎梏蜕变为新风浩荡。湘江之滨,这座用德善雕琢的村落,正以文明星火点燃振兴长炬,在新时代的阡陌间挥毫书写现实版《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