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蜂农共酿“甜蜜事业”
中非蜂农共酿“甜蜜事业”
长沙县“合作社+科技”模式惠及卢旺达等非洲4国
◎星沙时报记者 周汝洁 见习记者 李恩慧
盛夏的长沙县果园镇,蜜香裹着蝉鸣漫过成片蜂箱。7月15日,一场跨越赤道的“蜂业课堂”在这里热闹开讲——15名来自卢旺达的养蜂能手蹲在智能蜂箱前,举着手机记录无人机巡蜂的轨迹,踮脚围观加工车间里“小而精”的专利设备,连说“要把这些‘宝贝’带回国”。
这场由长沙县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办的蜂业技术交流培训,不仅是技术碰撞的火花,更是“星沙蜂业”以开放之姿融入“一带一路”、以“小蜜蜂”撬动“大合作”的生动注脚。
中国方案点亮非洲养蜂梦
“嗡——”一架无人机掠过蜜源地上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蜜源分布热力图,让卢旺达学员直伸大拇指:“不用翻山越岭数花朵,无人机就能告诉我们哪里蜜多!”
作为合作社的技术“掌门人”,谭创明边操作边讲解:“这套智能系统能监测蜂群健康、预测流蜜期,就像给蜜蜂配了‘健康管家’。”他点开手机里的监测界面,蜜源密度、蜂群活跃度等数据一目了然,“过去看蜂箱靠经验,现在看数据做决策,产量提升了不少。”
在蜂蜜加工车间,学员们的目光被一台台“小而美”的设备吸引:直径不足1米的离心甩蜜机、自动控温的浓缩装置……“这些设备专为中小蜂场设计,操作简单却能覆盖从原蜜到精品蜜的全流程。”技术员演示着用设备生产出晶莹的巢蜜,学员们掏出笔记本记下参数:“我们可以将这些设备带回卢旺达!”
更让学员们兴奋的,是合作社创新的“养蜂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以前我们单打独斗,销路全靠碰运气;现在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连我老婆都能在家门口靠养蜂赚钱!”谭创明分享的“共富经”,让学员们频频点头——这正是非洲小农户最需要的“解题思路”。
“我们已接待几内亚、乌干达、卢旺达等非洲4国学员,卢旺达的朋友来得特别勤。”谭创明说,“他们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怎么把蜜蜂变成摇钱树’。”
“星沙美味”香飘非洲大陆
“好恰!好恰!”在产品展示区,卢旺达学员们尝了一口印着“星沙甄选”logo的洋槐蜜,立刻用刚学的长沙话点赞。
近年来,为推动长沙县蜜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长沙县供销社联合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渐完善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并通过“星沙甄选”这一品牌化运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更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得益于县供销社的支持,我们实现了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谭创明介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沙县供销社不仅在规范养殖、模式创新、业务拓展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还联动上下游资源助力合作社打开销路,让优质蜂蜜、先进加工设备直达海内外市场。
从“技术输出”到“命运与共”
“这不是简单的‘教技术’,而是‘种种子’。”长沙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长沙县以蜂业为媒,探索“经验分享+技术输出+模式复制+产品出海”的合作路径,“我们不仅要把无人机、智能设备送出去,更要把‘合作社带动小农户’的经验、‘品牌赋能增值’的理念种下去。”
这种“授人以渔”的诚意,让卢旺达学员们深受触动。培训结束时,学员们握着谭创明的手说:“回去后我们要建个合作社,把你们教的无人机、加工设备都用上,让更多卢旺达人靠养蜂过上好日子!”
从长沙县的蜂箱到卢旺达的山林,从智能设备的“硬支撑”到合作模式的“软联通”,这场跨越山海的“蜂业之旅”,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农业合作的缩影。未来,星沙还将继续以开放促合作,让“星沙技术”的故事,在更多非洲土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