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到乡野,那抹军绿底色如初

◎星沙时报记者 周汝洁 实习生 黎傲然

“江检安同志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英勇顽强,奋勇杀敌,战绩显著,荣立三等功。”走进长沙县福临镇同心村江检安家中,卧室墙上悬挂着一张装裱好的三等功荣誉奖状,木纹的边框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主人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时光回溯至1978年,彼时20岁的江检安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2军126师机炮连的一名战士,开启了他与军营、与战场的不解之缘。

江检安向记者展示三等功荣誉奖状。周汝洁 摄

入伍:战场淬炼“尖刀”

197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战斗前夕,江检安所在部队便已全面开启战前强化训练,为上战场做好准备。

得知即将上战场的消息时,江检安入伍还不到一年。“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大家都能上,我也不能怯场。”时隔46年,回忆起当时的心境,江检安话语中依然透着军人的坚定与果敢。

如今,江检安仍清楚记得每一次战斗的残酷场面。1979年2月25日,在越南高平省,126师与越军展开激烈交锋,江检安所在连队接到军令,需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火力支援。

“当时,作为连队尖兵,我们班接到命令,要率先前进探查敌情。我作为班长,更得带头冲锋在前。”江检安说,在向目标区域推进时,他和战友们遭遇敌军交叉火力封锁公路。危急时刻,他们急中生智,借着炮火扬起的烟雾掩护,果断翻越公路,成功抢占有利地形,为后续战斗赢得先机。

“前面的战友刚倒下,后面的人就要立刻顶上去,现场战况十分惨烈。”当脑海中浮现出那段硝烟弥漫的战场经历时,江检安瞬间红了眼眶,声音也忍不住微微颤抖。“我们班46名战友,最后只剩下13人。”而战场的枪炮声,也让他至今听力受损。

战场上的无畏冲锋与英勇表现,让江检安在火线上光荣入党。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下来后,他还受邀前往北京接受表彰,被授予三等功荣誉。“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荣耀。”江检安说。

返乡:岁月不改热忱

1981年10月,江检安带着一身荣光退役返乡。英雄卸甲,心中那抹镌刻着忠诚与担当的军绿底色却从未褪去。“他现在还跟年轻时在部队一样,村里有事需要帮忙,只要招呼一声就过去了。”江检安的老伴笑意盈盈地走来,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

江检安在清理村路两侧枯枝杂草(右一)。同心村供图

江检安的身影总与同心村里的大小事紧紧相连。无论往年的抗洪救灾、修筑水库大坝,还是近年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他从未缺席。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的作风深深刻在了江检安的骨子里。

在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中,江检安第一时间响应村里号召,不仅主动清理村路两侧枯枝杂草,还化身“文明宣讲员”,耐心劝导村民维护环境卫生,带动大家一起建设美丽乡村。提起他,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他啊,真是个热心肠,不仅经常帮着村里搞环境建设,谁家里有个事叫他帮忙,他也从不推脱。”

“村里捐款,江检安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同心村党总支书记刘泽华介绍,在开展常和美丽宜居建设时,江检安带头捐款,用一笔笔心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力量,生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的初心和担当。“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想多为村里搭把手,为家乡建设出份力。”江检安说。

时光不语,岁月无声。从20岁身披戎装参军卫国,到67岁扎根乡土守护乡邻,江检安始终怀揣着军人的热血滚烫,守着刻入骨髓的忠诚担当,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行动践行着“退役不褪色”的铿锵誓言。

【作者:周汝洁】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