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吴姐”用二十年“远教星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 聚力金井·共建共富⑥
“万能吴姐”二十年“远教星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长沙县金井镇吴海扎根基层,点亮农裕村的“知识星火”
◎星沙时报记者 吴杰
“升级了亲子互动区、会议室和廉洁餐厅,能为村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设施……”近日,长沙县金井镇农裕村的妇女儿童之家焕然一新,村干部吴海轻抚着崭新的设施,目光却落在墙角那台盖着防尘布的旧电脑主机上。这是2004年她担任远程教育管理员时的第一台设备,静默矗立二十载,见证着乡村服务阵地的时代蝶变,也映照着她用半生光阴点亮的“知识星火”。
廿载坚守的起点
2004年的农裕村,“远程教育”还是个带着城市气息的陌生词。吴海刚辞去城里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的远教站点管理员担子,压在简陋的木桌上——一台老式电脑、时断时续的网络,还有村民们眼里化不开的茫然。
“那会儿村民见了电脑直摆手,说‘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吴海记得,最初调试设备的夜晚,村部的灯总亮到后半夜。微弱的电脑荧光里,她对着说明书一遍遍摸索操作。
有次网络连不上,她踩着泥泞跑了三公里找镇上技术员请教,回来时裤脚沾满泥点,却捧着记满操作步骤的笔记本笑得灿烂。那盏深夜不灭的灯,成了村里最特别的风景,在寂静的乡村长夜中,悄悄点燃了第一簇探知外界的火苗。
要让远教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先得打破村民心里的“认知墙”。吴海把村部当据点,把田埂当讲台,用乡音搭起沟通的桥。
村民袁万钧养牛多年,总因冬季疫病损失不少。“袁大哥,省里专家刚讲了牛病防治,今晚就播,去看看?”吴海上门时,他头也不抬:“屏幕里的东西,能比咱老经验管用?”
吴海没急着辩,第二天拎着从镇上打印的防治手册再上门,指着案例说:“你看这户和咱村情况一样,按专家说的做,牛存活率提了三成。”
连续三天登门,袁万钧终于动了心。那晚的远教课堂,他听得格外认真,后来按技术操作,家里的牛再也没犯过冬季病。
村民的需求在哪,吴海的“课程表”就排到哪。春茶开采时,她提前半月泡在远教资源库里,把茶叶种植、杀青、揉捻的技术视频串成“春茶特辑”。
集中学习那晚,她特意带来自家炒的新茶,支起小电炉现场演示:“专家说‘叶子烫手、叶色暗绿’就对了。”氤氲茶香中,抽象的技术术语成了指尖可感的温度,老茶农们凑上前,边看边比画,掌声混着茶叶清香飘出窗外。
乡亲身边的“金牌合伙人”
二十年,七千多个日夜,吴海早已不只是远教管理员。在金井镇“金牌合伙人”队伍里,她是村民口中的“万能吴姐”,把服务织成了一张覆盖全村的网。
她是热忱的“宣传员”,不仅推广远教内容,更主动收集镇上的惠民政策、产业扶持信息,用村民听得懂的乡音编成“政策顺口溜”,骑着单车、带着喇叭,在屋场会、田埂边反复宣讲。村里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她组织村民拍摄视频,通过场景演绎真正把安全知识宣入群众心中。
她是细致的“组织员”,每月雷打不动组织村委学习7次以上,党员群众集中学习2次以上,更创新性地将远教学习与村务议事结合,让“学习成效”直接转化为“办实事清单”。
她是贴心的“信息员”与“辅导员”。面对部分村民理解障碍,她总是自己先吃透内容,再手把手教学。村上众多农户在吴海的帮助下,学会了开网店、拍产品视频。“吴海就像咱的‘互联网军师’,让咱的好茶走出了大山!”村民李大姐家的茶叶通过直播卖出了好价钱,逢人就夸。
二十载光阴,足以让青丝染上霜痕。从青春韶华到沉稳中年,吴海把最宝贵的年华深深根植于农裕村的土壤,不仅将远程教育这株新苗培育成枝繁叶茂的惠民之树,更以“金牌合伙人”的担当,成为连接镇、村与群众的“连心桥”。
从最初屏幕微光映亮求知者的面庞,到如今致富的喜悦在村庄里处处开花——吴海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最深沉的力量,源于对土地和乡亲无言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