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长沙县垃圾分类工作入选中南六省(区)典型案例
长沙县垃圾分类工作
入选中南六省(区)典型案例
为全省唯一入围县级垃圾分类案例,彰显出在县域绿色治理领域的领先实力
◎星沙时报记者 杨欣雨 通讯员 王璟莱
近日,经2025年中南六省(区)环卫工作交流会组委会评选,长沙县城管局的《提升垃圾治理水平,争当绿色发展示范》案例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中南六省(区)垃圾分类入围案例,成为湖南省唯一入围的县级垃圾分类案例。这一成果不仅是对长沙县多年来垃圾分类工作的高度认可,更彰显出其在县域绿色治理领域的领先实力。
多维发力 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长沙县能在众多参选案例中脱颖而出,究竟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近年来,长沙县始终坚持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理念,按照“县区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2018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9年实现全域覆盖,2021年起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逐步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持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经过多年实践,长沙县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治理经验。
为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全链条贯通,长沙县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目前,全县已建成177个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蓝屋”收集点、195个大件垃圾投放点、447个厨余垃圾转运点及96个垃圾分类厢房,全面覆盖四类垃圾及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需求。
实施垃圾分类后,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其中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达到6.7万余吨,建筑垃圾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为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变为“我要分”,长沙县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多维度、广覆盖的宣传活动。
近年来,长沙县累计举办“垃圾齐分类·文明在指间”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近千场,成立全市首个垃圾分类公益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机关单位开展宣讲200余场。同时,创作垃圾分类主题曲《你会分类吗》,在街头巷尾广泛传播,建设星沙中心广场、星沙生态公园等多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将分类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长沙县通过多样化宣传,居民文明素养同步提升,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分类”的良好氛围,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多级政府的高度认可,成为垃圾分类的典型案例,并多次被推荐为先进示范。
全链治理 构建分类长效机制
长沙县的垃圾分类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垃圾分类的表面,更是深入到治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具有高效运作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构建起自上而下的责任落实体系。
构建完善工作格局。在长沙县城市管理协调工作机制下,县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牵头,县城管局、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各镇街具体落实,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层层推进机制。同时,还制定了经费保障方案,通过“试点补贴+成效奖补”的方式,精准奖励各镇街、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
针对县域内不同区域的特点,长沙县量身定制分类模式,避免“一刀切”。
主城区密集型的星沙街道,采取了社区双向考核的方式,将分类效果与绩效挂钩,确保了分类工作的高效推进;业态复合型的湘龙街道,依托大型市场配套“四中心、三行动、两体系”,保障分类效果。
与此同时,以开放式小区为主的泉塘街道,实行“服务外包+党建引领”模式;安置区与开放区域多的㮾梨街道采用“分片管理”;工业园区集中的长龙街道则以“金牌店小二”服务为抓手,采取了不同的垃圾分类策略,确保了全县范围内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避免“前端分类、后端混运”,长沙县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4+2”垃圾专项运输体系。针对四个类别的垃圾,配备13台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辆实现对城区共计400余家厨余垃圾产生单位的厨余垃圾运输全覆盖;配备7台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辆,由“蓝屋”管理员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呼叫或预约“蓝车”,将“蓝屋”收集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运往“蓝岛”进行综合处理;同步配备66台专用车辆运输其他垃圾。
针对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配备5台大件垃圾运输车,预约进行集中收运;长沙县将装修垃圾运输纳入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监管,依次清退依靠燃油运输建筑垃圾的“黄包车”,由具备资质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率先在全国试点采用72台纯电动小型环保车进行装修垃圾运输。
在终端处置方面,长沙县已经实现了各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其中,为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长沙县摒弃传统的露天“土场子”处置方式,在全省率先设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处置基地,并投入运营,建立了数字化、模块化协同处置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道路沥青垃圾四类建筑垃圾的产业园技术体系。
该体系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用于道路基层填埋和制成再生水泥混凝土、再生无机混合料、再生透水砖、再生RDF燃料棒、再生HDPE排水管道等多种类型的高品质绿色建材产品。
目前,建筑装修垃圾年处理量超60万吨,处置基地全部建成后,将具备每年处置200万吨四类建筑垃圾、产出260万吨各类高品质绿色再生产品的综合处置能力。
此外,长沙县还率先在全市打通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终端处置渠道,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由专业公司负责处理全县的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由“蓝岛”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分选,打包至各品类仓库进一步细分,然后进入各品类深加工处置工厂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我们将以入围案例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长沙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在垃圾分类绿色治理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县域典范,书写民生幸福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