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里的旧时光

◎王元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重阳节,儿时的记忆又重现。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重阳节是要吃芋头和毛豆的,据说吃了不腰疼。而且最好是去“偷”别人家的,说这样更灵验。

我其实是不相信这话的,因为在老家关于“吃了不腰疼”的习俗实在太多了。谷雨那天采的茶,喝了不腰疼;三月三用地菜煮鸡蛋,吃了不腰疼;立夏那天做的丸子,吃了不腰疼;重阳的芋头毛豆也有这功效,让年幼的我疑心这“腰”是个什么不安好心的妖怪,总会让人疼痛。不过怀疑归怀疑,不妨碍我喜欢重阳这个节日,因为这天是我们小伙伴的狂欢。

我一直觉得,重阳是秋天最精彩的时节。这个时候,天特别高特别蓝,白云羽毛一样层层叠叠,不时有鸟儿排着队飞过,美得像一幅画。山峦像披红挂绿的俏媳妇,能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红彤彤的野柿子、黄澄澄的酸枣、黑珍珠般的野蓝莓、酸酸甜甜的猕猴桃、被刺包围的板栗……随便一掏都能把小伙伴们吃撑。稻田披上了金黄的外衣,在秋风中翻着金浪。地里的毛豆熟了,鼓鼓的豆荚挂在豆苗上招摇着,胖乎乎的芋头把土地都撑得裂开了嘴,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重阳前几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田间地头名为游荡,实则“踩点”,看谁家的豆子结得又多又饱满,谁家的芋头更茂盛,然后选好一处平整的地方,大伙儿分工负责,一帮人捡石头垒窝,一帮人准备好柴火。万事俱备,只等重阳节那天“搞事情”。

到了重阳节,我们匆匆忙忙吃过中饭,就聚集到一起。按照惯例,几个力气大的男孩拿着小锄头去“偷”芋头,我们几个女孩去摘毛豆,留几个更小的孩子“望风”,一场处心积虑的“集体偷窃”行动就这么开始了。

毛豆上有很多毛刺,弄得手上很痒,我们一般不会老老实实摘豆荚,而是直接拔豆苗。豆苗根系浅,随便一扯就出来了。到底是“做贼”,我们慌慌张张拔了就跑,等我们连拖带拽拉着豆苗赶到时,男孩子已经把芋头丢进窝里,在上面架起柴火烧起火来。

我们“女生队”赶紧把豆苗放到柴火上,想早点把豆子烤熟了好解馋。可鲜活的豆苗显然不是柴火的搭档,一下把它的气焰给压下去了,气得柴火七窍生烟,熏得烧火的孩子跳起来要找放豆苗的“算账”,大家嘻嘻哈哈闹成一团,笑声在山村里回荡。

等我们闹够了笑够了,豆子也已经烤熟了,拿棍子把黑乎乎的豆苗拨到空地上,大家凑过来开吃。豆荚烤糊了,一抓一手黑,但剥开豆荚,里面的豆子依旧白白胖胖,散发着浓郁的豆香。一顿操作猛如虎,抬头一看,我们个个成了花脸猫,相互又是一阵嘲笑。吃完豆子,芋头也熟了,从火堆里扒拉出来,又是一顿美食。饱餐一顿后,我们还不忘掩耳盗铃地“消除罪证”,熄了火,洗了脸,心满意足回家去。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父辈们很迟钝,每年被我们偷吃都没发觉。后来长大了才明白,他们哪能不知道呢?分明是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放纵我们一回,给我们一点乐趣和快乐啊!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今又重阳,那些年一起偷毛豆煨芋头的小伙伴们,你们还好吗?什么时候我们再聚首,一起“偷”回当年的快乐?

【作者:王元辉】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