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薯的文学梦
◎寻芳
久雨逢晴,阴沉沉的冬天有了光亮,乡间的田野又多了欢声笑语。
趁此好天气,应朋友邀约,我们来到了长沙县金井镇的沃园农庄。由城到乡,驱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以为我见到的只有红薯。
当然,我最先见到的是红薯,而且是两个紫得发亮的红薯。它们胖乎乎,圆嘟嘟,笑呵呵,招着手,立在花坛中,合端着一篮瓜果,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两个可爱的红薯“精灵”,被庄主亲昵地唤作“沃沃”和“园园”。呵,红薯有了精灵,这倒是有点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红薯“头小主意大”。
先不说它被烤出来后流着蜜汁,是怎样暖和你的胃、甘甜你的嘴;也不说它经炸制后金黄油亮,是怎样的薄脆可口、清香四溢;还不说它与高粱、黑豆、黄豆、大米等一同拼接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农耕图,成为农庄内一处杂粮文化馆的点睛之笔;单就说它编织了一个温暖动人的童话世界,从一土一汗的田里走进了一纸一墨的书本,就不禁触发了你心里的某一个开关,让你的思绪开始活泛起来。
原来,三年多前,在作家汤素兰的指导下,大学生创作团队来到农庄,在看着薯叶、闻着土香、吃着红薯、听着蛙声中,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童话故事。农庄的坪中央放置的一块海报,正描绘着“沃沃”“园园”一同救助受伤的天鹅,而狡黠的狐狸将要登场的奇遇。
红薯与文学,不也正在上演着一场奇遇吗!
广袤的乡野,冬季最常见的农产品就是红薯。对于父辈们来说,吃红薯有过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在缺衣少粮的贫穷落后年代,顿顿红薯,没有油水,日子难熬,红薯的记忆刻骨铭心。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吃红薯倒是成了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许多人爱红薯的甘甜,红薯片、烤红薯、红薯饭、红薯粉都是美味。
在这里,红薯与文学这本来毫不搭界的两样东西,奇妙地走到了一起,于是,到访的客人不光可以品尝红薯宴、参观展览馆、体验农耕活动,还可以欣赏到一出儿童话剧,带走“沃沃”“园园”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包括布偶、拼图、T恤衫等。
广袤的乡野,有的是泥土、阳光、雨露。文学的种子一旦种下,就顽强地破土发芽、茁壮成长。自此,红薯多了一种墨香味,持久而催人;文学也多了一种泥土味,滋养着回乡创业者的梦。
可以说,红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飞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飞过靠天吃天靠土吃土的宿命,飞过干农业没出息的窠臼,飞上了彩云,飞上了星空,飞到了月亮……
一副对联“追梦创业踏实种薯,抱朴守拙本分做人”,横批“甘甜人生”,是庄主的自我勉励,也是创业的原则根本。不由地记起,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大抵,人的一生苦多于甜,但是因为怀抱梦想,才有了更多甘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