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儿时“拍画片”

◎柳格彬

三十多年前,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不过,农村小孩子也自有其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来打发单调无聊的童年时光:跳皮筋、打铁环、打陀螺、踩高跷……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数“拍画片”了。

所谓画片,顾名思义,就是一面彩印上各种图形,另一面是介绍画面内容文字的硬纸片,火柴盒大小。画面内容一般是当时热播的动画片、电视剧精彩场景,我记得动画片图画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忍者神龟》等,电视剧先是《霍元甲》《陈真》,后来有《渴望》《戏说乾隆》等,背面是那个场景中,画面主人翁的台词。那时电视刚兴起,电视节目有限,再加上天天“拍画片”,以至于剧中一些人物的经典台词都能倒背如流了。

言归正传,拍画片的规则是,先双方锤子剪刀布,赢者定牌(画片)数,赢者出几张,对方也要出几张(俗称“跟牌”),然后将有图画的一面(正面)朝上,一张张摆好,可摆弧形,可摆两排,也可摆一字形,由刚才锤子剪刀布赢者先拍,利用拍击地面形成的气流去冲击画片,掀翻即赢收入囊中。

拍画片,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拍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里面还大有学问呢!

一是要选对地形。因为不同地面平整程度不同,致密性也不同,平整度好、无孔隙的平地或板面上,拍打激发的气流才能尽量不分散地朝着画片与地面的狭缝中冲击,形成有效的力度掀翻画片,而不至于四处“漏风”减轻冲击力。所以在水泥地面上拍比在泥地上拍容易翻些,在桌子上拍比在竹床上拍容易翻些,在熟泥(比较紧的土)上拍比在生泥(比较松的土)上拍容易翻些。

二是要明辨风向。很明显,顺着风的方向去拍,借助风势,轻松多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那么费力就能将画片掀翻。相反,如果判断错误,逆着风向拍,拍击气流与风力两相抵消,画片甚至很难动弹,那就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了。分清风向再下手,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

三是要善用巧力。把画片掀翻的关键是那股气流要力度合适,太弱了,画片动都不会动,太强了,画片连翻几个跟头又恢复原位,功亏一篑。怎样才能拿捏好那个“度”呢?秘诀就是要用巧力而非蛮力。首先,注意手势,无风的时候,手掌要向里面凹,形成一个内漏斗,这样,即使轻轻拍也能产生较大气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风的时候,则手掌无须内凹,平拍地面即可,毕竟有风力可借嘛;其次,注意摆放,如果画片不超过三张,那就摆成一字形,将手掌靠近些拍,这样拍的过程中就能避免翻过来的画片去干扰那些还没来得及翻的画片。如果有四五张以上,那就最好摆成一个弧形,环绕在手掌周边,这样,风力就能均匀地送达每张画片底部;再有,要把准方向,由于手指长短不一,拍地时手掌与地面间狭缝宽度也各异,形成的风速当然也不同,所以,少数两三张,一只手拍,虎口一侧朝向画片即可,若是数量多摆成弧形,那就要双掌齐出,十指并拢,前小后大,让两个无名指间的出风口对准弧形的顶部,两个手掌的外边缘风口靠近弧形余部去拍;最后,注意速度,拍击地面时速度一定要快,因为只有快速,形成的气流才会集中,集中才会有力度,或许,这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罢。要使出巧力,并非易事,除上述注意事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拍前一定要调试好状态,倘若没把握一次性拍好,可以在不拍动画片的前提下,在画片周围不同方位尝试着拍几下,等到手感来了,再发出“致命”的一击,往往能赢个大满贯!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拍画片也是,的确有很多小窍门,但都得在实践中去摸索,拍得多了,自然就能明白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招数了。

拍画片不限人数,可以捉对厮杀,也可以三五成群,甚至还可以分组对抗,只要手中有画片,一声吆喝便可开战;拍画片也不限时段,上学途中、课间十分钟、放假在家、双抢间隙,只要有空闲,随时可以开战;拍画片还不受地域限制,教室里、操场上、放学路上、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田间坝上……只要有容得下两双手的方寸平地,随处都是战场;就这样,在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广大天地里,处处上演着尘土飞扬、不亦乐乎的拍画片大戏。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画片早已被我收进抽屉,或许早已零落至脚下的泥土里,可拍画片的动作与技巧、欢笑与喜悦被我珍藏进尘土飞扬的童年回忆中,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柳格彬】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