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 聚力兴产——长沙经开区“我为企业聚人才”工作纪实

◎星沙时报记者 周浩然

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巨头斯泰兰蒂斯集团将其研发中心的战略棋子落于长沙经开区这片产业热土之时,一场与项目建设同步发力的人才集结号角也随之吹响。项目尚在规划,引才的“先手棋”已然落下。数百名研发精英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为“长沙研发、全球应用”宏大叙事注入最核心动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双轮驱动”成为长沙经开区人才工作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产业是人才之基,人才是产业之魂,产才融合是发挥人才驱动作用的关键要领。近年来,长沙经开区始终聚焦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以产引才、以才兴产,最大程度释放产才融合的虹吸效应,形成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长沙经开区现有人才总量约20万人,累计引进培育长沙市ABCD类高层次人才908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市四分之一;园区骨干人才(E类)3722人,骨干人才数量居全市首位。

长沙经开区全周期聚焦企业关心关注的问题,深入开展了“我为企业+”系列服务活动。其中,“我为企业聚人才”作为重要一环,始终走在精准服务企业的最前端。今年预计引进培育各类人才4000人,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级研发人才1000人、青年人才1500人、技能工匠人才1500人,全面赋能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需求为目,构筑多元引才“强磁场”

招才引智,犹如排兵布阵,要完成目标,就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长沙经开区,这份“粮草”便是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洞察与深刻理解。长沙经开区每年动态发布“四张目录”《中高端人才需求目录》《重点产业博士需求目录》《高校毕业生需求目录》《企业用工需求目录》,这四张引才“导航图”,打造了一个线上与线下联动、省内与省外协同、国内与国外循环、广度与精度并存的多元化引才“强磁场”。

长沙经开区创建了“才聚星沙”招聘品牌,打造人才集市招聘、春风送岗劳动力招聘、省内外校园招聘、中高端人才省外引才、机构揭榜荐才等招聘“组合拳”,每年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近100场,每年引进各类人才2万余人来区创新创业。

在长沙经开区人才市场,除每月“逢8”现场招聘、春节不间断招聘、校园招聘、精准引才等线下活动,还依托长沙经开区人才网(人才智汇平台),开展抖音、快手、数字人、云招聘等,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直播,“线上+线下”一体化配置人才。

长沙经开区人才市场“新春招聘月”现场。均为长沙经开区党建工作局供图

产业是就业的源头,“千企百校”校园招聘则是连接产业与高校的“智慧动脉”。每年春秋两季,园区都会组织“引才舰队”,走进不少于50所全国重点高校,每年引进优秀青年人才2000人以上。长沙经开区与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互授“长沙经开区招才引智服务站”“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牌匾,建立政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湖南专场)启动仪式现场。

“来星沙,见未来”,这是来自园区面向全国优秀人才发出的诚挚邀约。为满足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研发平台的中高端人才引进需求,长沙经开区已经连续7年赴省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将橄榄枝抛向了产业转型升级最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从“孔雀东南飞”到“群英星沙汇”的转变。

长沙经开区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精准引才活动。

专业人做专业事。长沙经开区高标准建设了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两大平台,集聚近400家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服务企业2.4万家、服务人数56万人次,“一园一基地”已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与人力资源服务业“两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今年9月,“湖南省人力资源服务出海港”落户长沙经开区,围绕“湘企出海”需求,构建全球人才招募、海外合规咨询、商业薪酬结算等全链条服务体系。

长沙经开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

这五大渠道,如五指成拳,精准出击,共同构筑了长沙经开区强大的引才支撑,确保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注入。

授人以渔,打造全链育才“生态林”

引才如同“播种”,而育才则是“耕耘”。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引进时的存量,更在于其成长中的增量。为此,长沙经开区构建了一个贯穿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的系统化培育体系,打造出一片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育才“生态林”,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的土壤,成长为参天大树。

“星沙大讲堂”便是这片“生态林”中最具底蕴的一道风景。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累计举办近300期培训,服务超6.2万人次,从最初的政策宣讲,发展到如今涵盖战略经营、智能制造、出海战略等多元主题的“思想盛宴”,成为园区企业家和高管们拓展视野、淬炼能力的“加油站”。

长沙经开区“星沙大讲堂”培训现场。

如果说“大讲堂”是普惠性的知识浇灌,那么针对企业高管的“菁英领航”计划,以及面向产业基石的技能强基“筑匠计划”,则是个性化的精准滴灌。“菁英领航”人才交流研修等活动,为产业领军人才和核心研发人才搭建与国内外顶尖专家对话的平台。技能强基“筑匠计划”则是为制造业基石的技能人才而倾力实施。近五年来,已累计培养1.2万余名高技能人才,源源不断地为智能制造一线输送着具备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的“蓝领精英”,并培育出了长沙市首位“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在星沙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园区在高级职称评审上大胆革新,在全省率先获批初、中、高三个等级职称评委会,打破身人才份壁垒,打通技能技术人才发展通道。2020年组建全省唯一机械与动力工程高级职称评委会,2025年又获批全省智能制造产业高级职称专场评审权限,每年为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职称晋级服务。

长沙经开区机械与动力工程高级职称评审会。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则为这片“生态林”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园区不仅仅是牵线搭桥,更是深度介入,推动企业与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2024年,长沙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山河智能和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建设“湖南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博世汽车、蓝思科技等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开设了“订单班”,实现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的无缝对接。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产业教授”“定向培养”“产业学院”等多种模式,长沙经开区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范式,确保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长沙经开区与全国重点高校开展对接交流活动现场。

尽展其才,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

识才、爱才、敬才,最终落脚于用才。长沙经开区致力于为每一位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通过搭建一系列高能级的“双创”平台,让各类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这片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上尽情演绎自己的精彩。

对于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园区设立了13家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以技能大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不仅是对其高超技艺的最高褒奖,更成为了技术攻关、技艺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堡垒。在这里,“师带徒”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创新相结合,一个个生产难题被攻克,一项项工艺流程被优化。

对于站在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长沙经开区建有2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了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湖南具身智能产业创业中心、斯泰兰蒂斯长沙研发中心、湖南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等一系列科创平台。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已引育省市级卓越工程师和高端研发技术人才近300人。这些平台如同一座座“科技灯塔”,将前沿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链接。

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

近悦远来:构筑细致入微“暖服务”

引才靠平台,用才靠舞台,留才则靠一份温暖的归属感。长沙经开区始终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人才当家人,用细致入微的服务织就一张“留才之网”,着力涵养一片“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暖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

政策支持暖心。今年初,长沙经开区升级出台“百千万”人才新政,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最高105万元奖励补贴,对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项目扶持,并对人才购房、父母康养、配偶就业等给予全方位支持。

生活配套舒心。园区精心布局了东方小区国际人才公寓、金广星苑人才公寓等高品质居住空间,更有2处“青年人才驿站”,提供免费入住、就业指导、创业辅导、政策申报等“六个一”服务,将驿站落脚“第一站”变为青年人才来区创新创业“起点站”。今年以来,驿站已入住青年人才1940人。

长沙青年人才驿站——长沙经开区(大美星沙站)。

人才服务温心。园区不仅仅将人才视为发展的核心资源,更视其为“自家人”。园区建立了工管委领导联系重点人才服务机制,定期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定期开展国际人才中秋联谊会、人才趣味运动会等交流活动,推出了“企业服务卡”,集成了机场VIP、高铁贵宾服务、健康疗养绿色通道等待遇,这些充满温情的举措,极大地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长沙经开区、长沙县第五届国际人才中秋联谊会现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从斯泰兰蒂斯研发中心的“筑巢引凤”,到遍布园区的人才服务平台“枝繁叶茂”,长沙经开区以“我为企业聚人才”行动,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如何以人才工作的“第一推动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未来,长沙经开区将继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求贤若渴的姿态、爱才如命的诚意,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共同擎起这片产业热土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 【编辑:王倩】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