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张家港市:“创新张家港”激活新质生产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县域典范”为总目标,率先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企业创新积分制”在全国59家国家级高新区推广,融入血脉的创新基因充分涌动,厚植城市的创新浓度充分彰显。

破旧立新

以体制创新

引领科技创新浪潮

今年6月,全国首创的“县域创新格次赋分系统”在张家港市进一步深化创新型县(市)建设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大会上正式发布。

创新数据一屏通览、创新政策一图导航、创新需求一键链接……点开我市发布的“县域创新格次赋分系统”,一张全要素集聚、全链条赋能的科技创新数据网铺展开来。在AI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该系统通过对科技型企业、科创孵化载体、科技招商项目、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专家、区镇6类创新主体进行格次赋分、精准画像,可全面直观地展示港城创新质态和热力分布,并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企业创新需求、政府创新政策、高校创新资源的“无感链接”。

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我市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线,坚持以江苏“1650”产业体系为导向,全面落实苏州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和“1030”产业体系工作部署,围绕“4+4”产业链,先立后破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梯次布局打造科技企业矩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科技这个关键变量发挥出最大能量、转化为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创新之路。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最稀缺资源向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意愿最强烈主体倾斜,以企业创新为基座,引导创新要素定向集聚,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之势。”市科技局局长薛奇说。

探索县域科技体制改革破冰试水,我市一直是先行者和领跑者。全国首创“企业创新积分制”,相关经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被重点介绍,并在全国133家高新区进行推广;率先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构建起“一把手抓创新、全域共创新”的科技工作新格局;首创“产学研预研资金”,创造性地解决了成果转化“启动第一步”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年均促成产学研项目200余项……我市在一次次首发、一个个首创中建立起创新要素集聚的“高速路”,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肠梗阻”,城市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因地制宜

以科技创新

引领产业创新转型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付宇,参与过多项863、973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并开发了我国首个金属板电堆产品的高级工程师。2020年,他在我市创立江苏骥翀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成熟的金属双极板及电堆量产生产线。

“骥翀氢能基于MH170电堆自主研发的车用燃料电池模块,其额定功率达到了305千瓦,打破了当前同类产品行业最大功率纪录。在这个过程中,张家港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付宇充满自豪的言语中饱含感激之情。

原来,为突破催化剂、膜等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我市牵头集结了包括骥翀氢能在内的一系列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氢能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目前,联合体已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点。

透过“氢能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我市坚持的人才观、创新观和发展观一览无遗:打破“卡脖子”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能光靠单个人才或企业的单打独斗,而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领域的科技攻关需求,由政府牵头携手人才、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资本,组成科技联盟攻关技术壁垒,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近年来,我市聚焦创新发展需求,全力打造“资源高度集聚、业态高度集成、成果高度集结”的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核三环四片区”的专业化载体架构加速布局,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在国家级孵化载体上试点运用并全面推广,通过精准匹配和服务,让各类别、各阶段项目“按需落户”,推动“链式发展”。

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我市构建“拨投贷保”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撑;开发“创新积分贷”专项金融产品,设立总盘子20亿元“人才一号”母基金和“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累计为80家企业提供贷款金额2.7亿元。

全链条协同,全要素赋能。我市用心营造“风景这边独好”的一流创新生态,一片万物生长的“科创雨林”生机勃发。

梯次布局

让“一隅创新”

变为“全域创新”

近日,在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上,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其中位于我市的天兵科技连续两年蝉联该榜单,企业市值突破200亿元。

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科技招商项目,天兵科技落户港城这3年来,在火箭研制、发射服务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去年4月,天兵科技成功发射了“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成为全球民营商业航天首款首飞即成的液体火箭,创造了国际和国内商业航天多项历史纪录。

天兵科技创始人康永来说:“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羽化蝶变,中国人的商业环球洲际旅行、商业星际旅行也许很快就能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张家港的创新版图上,不仅有“天兵”出列,更有“天团集结”:“熹联光芯”落户3年估值超35亿元,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苏州润邦”专注半导体材料研发生产,突破光刻胶细分领域“卡脖子”难题;“捷迪纳米”拥有全球领先的碳纳米管薄膜技术,投产当年产值超亿元……近年来,我市以科技招商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从“落地项目—成长企业—主板上市”全生命周期引育体系,形成“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高端攀升”的创新发展格局,科技招引持续发力、放量赋能,年均增长5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我市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梳理“专利缺失”“研发缺位”“合作缺乏”三类企业名单,分类分档构建“高企培育库”,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入库企业精准“把脉”、靶向施策,打造“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强劲、核心技术攻关更加前沿、成果转化更加顺畅、产业链上下游更加协同”的高企培育集群。

我市坚持“产业链互促互补”和“创新链共生共赢”并重,聚力打造“瞪羚—独角兽—上市”领头雁科技企业矩阵,累计培育高潜能“独角兽”企业49家次,推动34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以科技“硬支撑”提升产业“硬实力”,推动具有“港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创新集群做大做强。

如今的张家港,已然跳出了“县级市思维”,推动“一隅创新”向“全域创新”转变,科技“苗圃”千木萌发,创新“森林”拔节生长,“创新张家港”的勃兴已势不可挡。

面向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产业链互促互补”和“创新链共生共赢”并重,聚力打造“瞪羚—独角兽—上市”领头雁科技企业矩阵,依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等系列品牌活动,扩面链接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在全方位创新、全领域创新的星辰大海中奋楫扬帆、行稳致远。(来源:张家港日报|记者:张静芳)

【作者:张静芳】 【编辑:李桐丞】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