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张家港市:张家港保税区加速构建一流产业集群

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

2023年,张家港保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7.25 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60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51亿元,工业投资59.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03亿美元,限上批发销售额4994.59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的保税区,在张家港精神的引领下,继续发挥临港区位和政策功能优势,建设培育沿江一流产业集群。

守牢立身之本

打造港口发展新优势

港口,是保税区的立身之本,也是看家本领。

今年11月20日,伴随着阵阵汽笛声,满载1.5万多立方米建设物资的“永盛”号货轮缓缓驶离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以下简称“张家港港”)2号泊位,奔赴南极。到达南极后,“永盛”号货轮所载的建设物资,将主要用于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任务。

作为全国县域口岸第一个亿吨大港,张家港港已经是第二次助力极地科考。张家港港是国家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之一,多年来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卓越的物流能力,成为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以外贸吞吐为主、多货种齐头并进的综合型、多功能、国际化港口。近年来,张家港港主动携手中远海运特运,共同打造“专精特新”的特色运输优势,为客户提供以港航为基础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建立“共建、共享、共荣、共创”的合作平台,助力全产业链物流提质增效,成功打造“一港中转,直卸直装”的“张家港模式”。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张家港港开展“一港装”作业的海轮达68艘次、载重170万吨,港口营收增加8500万元,累计节约船期2000天,客户综合物流成本减少4000万美元。

张家港港的飞速发展,体现了保税区对于港口发展的重视程度。从“区港联动”到“区港一体”,从拿下汽车口岸到获批平行进口试点,从电子交易到期货交割,从电子口岸到“大通关”建设,从审批代办到行政许可权改革……回望保税区发展之路,每个时期都离不开其对于港口发展的扶持。

如今,改革再出发,新的机遇又摆在了保税区的面前。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张家港保税区港区整合优化为张家港综合保税区,标志着张家港综保区创建进入封关建设阶段。保税区以此为契机,在政策创新和功能拓展上下功夫,瞄准危化品转口贸易功能、进口大豆保税离岸现货交易业务、国内出口PTA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船舶涂料加工贸易解禁汽车保税维修等多点突破,将“口岸+保税+政策”的叠加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的新动能。

“我们拥有全国唯一具有保税功能的危化品仓库,以前重点服务区内化工企业,如今我们放眼全球,打造国际化的化工分拨中心,使之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化工贸易枢纽。”保税区物贸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产业发展核心点

不断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

发展永远都是进行时。在发展过程中,保税区始终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既要坚持系统理念,统筹考量区域优势劣势,又要抓住重点领域,以及重点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实现“一子落,满盘活”。

如今的保税区,已经梳理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新经济”四新产业格局。这意味着,长时间内,保税区将把“四新”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不断壮大区域产业筋骨。

今年9月20日,保税区化工中试基地(张家港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26亩,总投资8亿元,将重点聚焦光刻胶、胶黏剂、发光材料、电子特气、化合物外延等关键材料,开展中试攻关并提供检测验证服务,着力打造高效、规范、安全、绿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推动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而与之相隔不远的霍尼韦尔高性能材料亚太创新中心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两旁,分布着分析测试、电子材料、特种添加剂等各类现代化的实验室。这座投资10亿美元的“创新大脑”,开发出了低全球变暖潜值的氢氟烯烃系列等产品,不断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化工与装备,就像支撑保税区稳步向前的两条腿,双腿稳住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基本盘也就稳住了。”保税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顾卫彬说。对于这两大支柱产业,保税区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2000亿级化工园区”和“500亿级装备产业集群”。

在路径上,瞄准“2000亿级化工园区”,保税区出台《扬子江化工园五年发展计划》《扬子江化工园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瞄准“500亿级装备产业集群”,出台《苏州扬子江高端装备产业园规划》。前者将围绕高端精细化工品、功能性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重点构建高性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涂料、泛半导体材料等优势板块;后者将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传统特色装备三大细分领域,实施产值倍增、投资倍增、企业倍增、亩均倍增“四个倍增”。

有目标、有路径,还要有定力、有行动。以化工为例,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保税区除了继续招引世界化工50强企业,还把重心放在占地少、投资大、产出高的化工电子材料项目上,以及吸引更多企业将业务转移到这里、更多外资企业将研发中心布局在这里。“我们已经陆续落地默克电子、安泰科技、安瑞森电子等项目,比例占整体的30%。”顾卫彬表示,目前占地约36亩的安泰集成电路半导体机能材料项目也在建设中,投产后将年产1200吨集成电路半导体机能材料。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释放产业发展无限活力

一直以来,保税区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创新,归根结底就是从细微处入手、从长远处着眼,通过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投资潜力,打造兴业热土。如今,这里的政策环境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载体配套既多元又完善,政务服务既周到,又高效。

在位于保税区科创园的苏州谱融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身穿防护服,正在显微镜下组装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智慧城市中,传感器就像城市的“五官”,承担着感知并获取环境中信息数据的功能。“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全面涵盖消费类和工业类的应用场景,比如用于城市管廊,像天然气管道、煤气管道等,能对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进行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苏州谱融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专员赵晓丽说。

自2022年落户保税区以来,谱融传感科技打造了一支由博士、硕士等组成的技术团队,从事高性能红外探测器及其气体传感模组相关产品的研发,并以其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攻关,打破国际垄断,相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一直追求在更小的元器件上集成最大的‘感官功能’,让传感器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前我们自主研发了热释电敏感元芯片制备与加工等多项核心技术。”苏州谱融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聪介绍,目前企业可年产各类红外传感器(含芯片)30万只、传感模组40万套,为中国兵器晋西工业集团、中船重工等重点单位实现产品配套。“张家港各级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租金减免、人才认定等优惠政策,让我们创新创业没有后顾之忧。”方聪表示。

构建优良营商环境,保税区拿出了“百分百诚意”。当前,保税区正主打全周期发力、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服务。当地探索“招落一体”机制,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前置服务,变“交接棒”为“齐步走”。今年5月,保税区还上线“企乐保”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涉企问题收集、办理、落实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也实现了服务的再提速。截至目前,“企乐保”已发布国家、省市及张家港、保税区各级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文件,收集了企业诉求意见32条,均已有效解决落实或及时答复反馈,例如帮助大族激光解决员工子女入学问题,帮助顺德工业协调厂区门口员工停车等事宜。目前开展的2023年度保税区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兑付工作也依托企乐保“免申即享”模块功能,企业仅需通过平台线上确认项目信息,不再需要线下申报材料,大幅优化申报流程,加速扶持资金兑付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在既有基础上持续优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攀登,保税区将把握新一轮的改革机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加速构建沿江地区一流产业集群。(来源:张家港日报 | 记者:张静芳)

【作者:张静芳】 【编辑:朱波】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