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张家港市:以“智”提质 以“新”促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就是抓住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聚焦这一新风口,张家港正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打开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一场“智变”正在城市间悄然上演。
勇闯智能化时代
一批多元应用跃然生活图景
在张家港,沿街散步的不止有市民,可能还有“5G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为市城管局智慧治理的一部分,它们“睁大双眼”认真巡视,随时分析识别吸烟、扔垃圾、火情等不同场景,还能与路人进行语音互动,并将画面实时传送给城管人员。
这一城市管理的“精兵强将”,由市城管局联合张家港联通公司、苏州可安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而成。张家港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聚焦城市管理的难点痛点,借助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为机器人赋予智慧大脑,再由本地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企业可安可量身定制机身,最终呈现出这款集高效监测、智能分析和自动巡检于一体的多功能定制化机器人。”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张家港联通发挥智能决策、数据分析、服务支撑等优势,积极探索AI大模型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城市生命线工程、道路交通、治安防控等多方面,助力众多城市场景实现“人工智能+”。
2021年,苏州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也推动我市人工智能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近年来,人工智能场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城市发展之中,为生产生活带来未来感十足的变革——
车间内,工业机器人成为24小时在岗的骨干员工,搬运、下料、加工、检测等操作一气呵成,“无人工厂”“熄灯工厂”已成为现实图景。
诊室里,“智医助理”主动进行疾病诊断、处方规范性提示,平均每天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超万人次的智能辅助服务,使基层的诊疗能力、病历规范率及处方合格率大大提升。
课堂上,智能机器人能领读诗词、演示数学概念、提供趣味学习场景,同学们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里智创未来,亲自设计开发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
经过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及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场景已在我市工业、教育、医疗、文旅等多领域“落地开花”。得益于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居民生活中智能家居的普及度,张家港曾成功入选阿里集团发布的全国十大“AI县城”榜单。群众对智能应用接受度高,企业对“智改数转网联”热情高,政府对建设智慧城市标准高,全市人工智能发展氛围愈发浓厚。
竞逐万亿级赛道
一张产业图谱绘出发展底气
今年,沙钢集团“智”造领域又迎来了好消息,由江苏沙钢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废钢智能定级项目”入选2024年度苏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培育名单,集团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沙钢集团,一年的废钢用量达700多万吨,这些废钢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共可分为22级。以往定级只能依靠质检员肉眼识别,但定级每差一档,每吨的价格就相差30至60元。对于废钢客户和钢厂来说,废钢定级都亟需标准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沙钢创新实施了废钢智能定级系统项目,运用摄像头多角度采集废钢图像,并结合算力和盘古大模型进行逐层判级、异物识别,仅需4秒即可准确完成废钢整车定级。
“抓钢机抓废钢时,会进行跟踪抓拍,并分析废钢料型占比,综合得出整车的平均废钢等级。现在我们的智能系统每天能检测定级近万吨船运废钢,让每块废钢都能变废为宝。”江苏沙钢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宋彦介绍。
从本质上看,AI大模型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更是一种能够理解、生成和创造信息的智能体。随着沙钢AI大模型逐渐成熟,将强势支撑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最核心的技术层环节。
多年来,通过前瞻谋划、抢抓机遇,我市已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硬件基础、场景落地、应用普及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当下,越来越多企业正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崭露头角,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已实现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产业链全覆盖,基本构建起创新发展体系。
基础层方面,传感器领域长板突出。多维科技拥有国内首条8寸磁传感器晶圆生产线,可年产10亿颗芯片;矩阵光电拥有国内领先且唯一的化合物半导体传感芯片生产线;万众一芯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分子即时检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应用层方面,“AI+工业”领域具备优势,“AI+医疗”领域潜力巨大。拥有全球“托盘到人”机器人领航者智库智能、软体机器人头部企业柔触机器人等设备生产企业。永钢集团、思萃熔接所等企业在智慧工业赛道拥有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拥有体素科技、睛采智能、影为医疗等一大批智慧医疗领域的优质企业与项目。
目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共有企业30家,累计获评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2个、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3个、苏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培育项目1个,让张家港逐渐积蓄起竞逐人工智能万亿级赛道的底气。
扩展创新型蓝图
一则加法公式助推产业跃升
位于凤凰镇的江苏广大鑫盛精密智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风电设备的核心零部件——齿轮,其精度往往以微米级计算,一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十分之一,人眼完全无法识别。面对制造工艺极高的要求,企业依靠人工智能解决了制造过程不稳定、制造数据未实时收集等一系列痛点。
“通过产线的自动化改造以及全量感知AI技术的引入,我们的AGV小车和机械手会自动搬运、抓取物料。对物料进行激光扫描成像后,算法会计算出物料与标准件的差异,从而确定加工量及零件位置,进行精准加工。”江苏广大鑫盛精密智造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总监吴灿华介绍,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企业实现了制造全程监控、自动化决策,生产效率提升30%,合格率提升至99%以上,能源消耗减少25%。
智能上新、发展焕新,广大鑫盛只是张家港众多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永钢集团在行业内首创钢材低倍组织AI自动检测,检测准确度提升至99.9%,节约成本约400万/年;东渡纺织集团将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等各环节,生产效率提升20%,服装生产成本降低15%,生产过程能耗节约15%……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家港产业基础扎实、密集度高,拥有“4+4”重点产业链,涵盖33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上,张家港既有坚实基础,更有广阔空间。要想加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速度,“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双向赋能,无疑是制胜算法。
今年11月,《张家港市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工作方案》正式印发,使张家港发力“人工智能”的路线图、时间表进一步明晰。
《工作方案》明确,张家港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部署推进突出优势领域、聚焦重点环节、培育典型应用场景等八大重点任务。张家港设定的目标是,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率将达到100%,机器人(机械手)使用率达到50%,打造“人工智能+制造业”场景应用案例20个,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G)不少于25家,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面对加速发展的工业人工智能,背靠长三角强大的算力调度体系,手握传感器、机器人等硬件优势,张家港将在更多“人工智能+”场景的涌现中,打造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产业县域高地。(来源:张家港日报|记者:任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