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昆山市:内外兼修 托起百姓“宜居梦”
一座城市的建设,关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配套是否完善,又直接关乎市民幸福指数。近年来,昆山市坚持下好“绣花”功夫,找准民生命脉,于细微处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推动城乡建设管理融合向新,全力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推进城乡融合
塑造城市发展新气质
来到改造更新后的亭林片区,漫步在县后街上,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采莲新村、里厍二村经改造后焕然一新;穿过聪明弄,铺满数学公式的步道、文化墙与实验小学传出的琅琅书声相得益彰;柴王弄小区北侧围墙打通后直通便民市场,路旁廊亭绿柳,小桥流水……
“不仅换了门头,小区里面的外墙、道路都修整过了,整洁又清爽!”在采莲新村小区开了十多年理发店的葛海芳阿姨笑着介绍,此前,她的小店作为“十四项菜单”之一的“公共设施配套”改造升级后,来店里的老邻居、老街坊越来越多,彼此间最常聊起的话题就是家门口哪里又多了“新景色”。
多年来,昆山不断完善老旧小区“十四项菜单”导则式更新改造,在改造中同步拆除防盗窗并更换外窗、调整空调机位、安装充电设施、优化停车位等,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打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版。随着“联片改造、一体更新”模式的不断完善,如今居民对社区的认可度、配合度越来越高。目前,中心城区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6个,共计70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61万户。
在城市更新上精雕细琢,在乡村建设上也要精准施策。一体推进农房翻建、特色田园乡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既延续乡村“各美其美”的独特价值,又彰显集中连片“美美与共”的交融互通。
废旧建筑变身“昆恋”咖啡屋,沿线增设“休闲驿站”和观景平台;沉睡的旧厂房将规划设计成酒店和学校;村上的老礼堂正进行打造精品民宿的洽谈……行走在锦溪镇顾家浜村袁家甸自然村的林荫小路,满眼皆是风景。
袁家甸作为“昆山之链”首链,原先是个经济薄弱村,村民王奇哲深切感受到近几年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2年前,我得到一个回村工作的机会,全程参与了袁家甸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工作。”他说,从道路、桥梁、老年活动室、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提升,到农家书屋、休闲驿站、乡村集市等服务设施的增设,再到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宅前屋后绿化植被的栽种,一点一滴的变化,不仅为村民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更让村民对家园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
如今的袁家甸,已然形成集咖啡馆、主题民宿、田园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乡村生活体验区,时常开展特色农耕、手工体验、亲子采摘、运动休闲、婚纱摄影等活动。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村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房翻建超2万户,翻建率达70%,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6个,获评中国传统村落6个、省级传统村落17个。
铸牢生态基底
厚植绿色生态新优势
丝竹滑板公园位于花桥经济开发区,是昆山首个以丝竹、滑板运动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天气晴好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游乐设施上尽情玩耍。健身乐园中,人们快乐运动,充满活力。周围的竹林小径宁静深远,不少市民在这里闹中取静,享受“天然氧吧”。无论晴雨变幻,四季更替,这片活力游园始终为市民们带来无限乐趣,成为他们生活中温暖而独特的社区乐园。
花桥江南丝竹是花桥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丝竹滑板公园的设计理念中,通过对江南丝竹乐器的二维勾勒,营造出多元的三维空间体验,打造空间层次及活动功能丰富的景观互动分区。在改造过程中,将现有的茅巷滩、徐公河滨河防护带变“管”为“用”,进一步完善了核心区中央公园东侧延伸段的绿廊配套功能。同时,采用微介入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边布置了亲水观景平台,在天然树林下设计了蜿蜒探索小径,并沿途布置了趣味盎然的声音互动装置,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独特体验。
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有不少网友把丝竹滑板公园作为花桥的一个休闲旅游景点予以推荐:“花桥遛娃好地方”“是一首立体的江南丝竹乐曲”……该公园也是昆山实施“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中的成功样本之一。
“‘昆小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打造,更是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市住建局园林科科长程瑞霞介绍,2020年起,昆山全域推广“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通过系统化整理碎片空间、融入文化内涵、拓展街区空间复合利用,开展口袋公园、健身环道、魅力街角等九大类型“针灸式”改造。目前已建设“昆小薇”项目410个,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绿化、美化、活化。
不只多点发力、因地制宜推动微更新,昆山市还坚持系统化思维,从更高站位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推动全域焕新的公园城市建设。一方面,积极构建“七横四纵”生态格局,以生态廊道串联综合公园、滨水绿地、街旁绿地等,完善生态框架,积极打造全市域“水、路、绿”三网并行的生态网络体系;另一方面,统筹布局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打造“三级公园体系”,建成各类公园446个,其中口袋公园243个,“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席地而坐”已成为昆山百姓触手可及的福利。
作为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昆山不仅“链”接生态资源,打造出由庙泾河中央水廊与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超4000亩“大海绵”,采用“针灸式”设计理念,利用闲置地、边角地,推进渐进式、小规模海绵化改造,累计完成海绵项目超800个,让“大小海绵”联动共治、蓝绿交织、水城共生,以打造会“呼吸”的城市为目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城市韧性。
永葆为民情怀
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共同制作美味的三明治,开启健康美好的一天。”每到周末,居住在昆山杜鹃公寓集宿区内的不少企业员工便会化身“大厨”,在党群服务中心享受制作美食的快乐。作为“昆玉优住”住房保障计划项目,位于开发区的杜鹃公寓拥有7幢宿舍楼和1幢商业用房,目前入住人员5000人,公寓内设党群服务中心,面积约850平方米,包含阅读区、调解及法律援助区、多功能会议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区等。
孔巷社区与杜鹃公寓相邻,有着共同的生活圈。为此,孔巷社区党委与职工入住集宿区企业党委以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为契机,做优做实“红管先锋”,建立的“大党委”构架,联合打造“巷邻而居,春暖花开”党建品牌,积极探索杜鹃公寓集宿区社区化管理方法,通过定期开展社企联席会议、党建结对共建、党员冬训理论宣讲、廉勤阵地行、青年职工素质拓展等活动,不断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同时,围绕集宿区治理等主题,与集宿区职工代表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急难愁盼,组建社企联合志愿服务队,搭建楼层长自治管理队伍,加深集宿区员工对社区的认同感,让“流入”变“融入”。
“住在这里真的很幸福!”世硕电子员工徐善雁作为该企业首批搬入杜鹃公寓的住户之一,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有了提升,也让她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目前,昆山市已筹集建设保租房项目48个,共计3.6万套,建成“红管先锋”小区600个,让党建统领更有力度、基层治理更有成效、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2023年,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串联起昆山和上海,缩短了沪昆时空距离。随着客流量的增大,大家对站点周边配套设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玉山广场站是典型的站点之一。该站紧邻昆山宾馆、中茵世贸广场、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地标,加之被居民小区围绕,呈现客运量大、公共出行需求高的特点,部分市民选择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站前广场及公园景观小品周边,容易妨碍行人通行、影响市容市貌。
2024年以来,市住建局联合相关部门,在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后,通过挖掘辖区内的潜在资源,利用原玉山幼儿园和前进路南侧地块,改造增设了3处非机动车“口袋停车场”。“我们在周边设置挡墙、假山、绿植等,将新中式园林风格融入停车场地设计,与玉山广场站的整体风貌相协调。”相关负责人介绍,场地改造释放出了55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破解了“不够停”“抢着停”的困局。
截至目前,通过改造原有人行道、增加停车区域、优化停车布局等方式,结合城市景观提升,因地制宜打造绿化合围式、延边式、顶棚式、下沉式停车场,仅2024年就新增玉山广场、绣衣、金浦大桥东等非机动车停车区域40处、泊位4000余个。
当前,昆山市机动车保有量破100万辆,为保障市民停车需求,市住建局依托“数字昆山”建设,推出智慧停车手机终端服务平台“牡丹停”,引导公共停车场、商业办公、机关单位等20万个停车泊位动态数据接入,做优全市停车“一张网”。针对重点需求区域,市住建局联合资规等部门完善城市核心区停车系统改善规划设计导则,优化设施供给,推动公共泊位增量,同时,通过制定《昆山市住宅区停车改造指导手册》,统一改造流程,指导推动属地落实。2021年以来,累计为住宅区增加近9000个停车泊位。
美好生活,尽在鹿城。未来,昆山市将继续真抓实干,以敢闯敢为的精神推动城乡建设管理融合向新,全力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现城市“颜值”和“品质”双提升,为市民幸福生活加码。(来源:昆山日报 | 记者: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