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张家港市:“工业上楼” 产业“拔节”

“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打造“垂直工厂”,提升“经济密度”,把产业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高新产业聚集、产城融合。近年来,张家港保税区统一规划,支持德积街道、后塍街道、金港街道开展产业用地更新,推进“工业上楼”,向天要地,拓展产业转型“新空间”,奋力打造产业用地更新示范样板。

今年1月,张家港保税区举行产业用地更新项目开竣工暨高端纺织产业园投运仪式,涉及完成产业用地更新超629亩。近日,张家港市金红鹰纺织有限公司作为“工业上楼”竣工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在活动现场,公司总经理陈舒告诉记者,作为德积街道首批“工业上楼”企业,其通过自主更新实现了年产2.5万吨各类纱线的规模,年销售收入将超6亿元。

“目前,我们总投资4亿元的第二期智能化涡流纺包芯纱技改项目已经竣工。”陈舒表示,该项目是利用公司自有12亩土地对高品质纱线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拆除一幢单层厂房,原地新建一栋4层3.2万平方米厂房。通过“工业上楼”,厂区容积率从0.93提高到1.55,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工业上楼”远不止“拉上楼”那么简单。陈舒表示,“工业上楼”不仅仅是厂房的堆叠和生产线的搬迁,更是生产空间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系统工程,这也不断倒逼企业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等工作,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比如我们的高端智能化涡流纺包芯纱设备的纺纱效率是环锭纺的35~42倍,用工是环锭纺包芯纱的18%,能耗是环锭纺包芯纱的90%,同等规模占地是环锭纺的60%。”陈舒表示,这项工艺为针织、毛织、牛仔面料等领域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实现了“寸土”产“斗金”。

与张家港市金红鹰纺织有限公司一样,张家港市金景鑫纺织品有限公司也正利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换高品质的产业发展。今年,企业将总投资2亿元,自主更新厂房2.1万平方米。公司董事长王山根坦言,企业原厂房较为老旧,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影响生产效率。“现在我们的老旧厂房已经全部拆除,‘工业上楼’建设项目也同步推进。”王山根表示,待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年产8000吨氨纶包芯纱。

无论是金红鹰亦或是金景鑫,都是张家港保税区、街道开展产业用地更新,实现“工业上楼”、产业“垂直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区、街道坚持“亩产论英雄”,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开发模式,大力推进“工业上楼”“数据得地”等重点任务,高效保障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将“土地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在张家港保税区的统一规划下,我们德积街道已完成高端纺织产业园100.8亩、利达隆纺织园94.6亩、恒美纺织产业园25亩,共计220亩的产业用地更新,2025年将推动不少于10家企业启动自主更新建设,产业用地更新面积将超300亩,实现工业投资超10亿元,新增厂房面积近20万平方米。”德积街道“工业上楼”专班负责人恽素虎介绍。近几年,张家港保税区、街道通过政府回购、推动老旧工业区改造更新、鼓励企业自主更新等方式,打造了一批节地效果好、示范性强、特色鲜明的典型案例。

作为苏州“工业上楼”示范项目的德积高端纺织产业园,就是由德积街道本土企业德丰集团、辖区8村1社区经济合作社、张家港市包芯纱行业商会三方携手开发建设。项目一期共新建厂房10幢,投产后,园区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实现入库税金4000万元。未来,还将建设共享仓库、共享检测中心,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放大集群优势,进一步降低入园企业的生产、研发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打造产业转型、“工业上楼”新标杆。

张家港保税区企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产业用地更新进入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聚力创新”的新阶段。2025年,张家港保税区也将继续与德积街道、后塍街道、金港街道携手,拿出更多的实招硬招新招,在存量土地更新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方面做更大探索,全力打造全市产业用地更新先行示范区,为全市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贡献更多力量。(来源:张家港日报 | 记者:张静芳

【作者:张静芳​】 【编辑:朱波】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