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江阴市:产业之火“链”就现代化建设“钢筋铁骨”
江阴的立市之基在产业、强市之要在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90年代规模企业的独领风骚,到21世纪初“江阴板块”闻名全国,再到如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二十二连冠”,江阴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产业强市之路。
一路走来,步履铿锵,江阴各项事业都在发生悄然而深刻的变化。2024年,江阴GDP高质量迈上5000亿元新台阶。这张厚重的成绩单靠什么?正是产业这个硬支撑。更牢确立“产业强则江阴强、产业兴则江阴兴”的发展理念,江阴正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焕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攀登、未来产业向新而生,把产业这张“王牌”打得更出彩、把“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名片擦得更闪亮,确保始终走在高质量发展最前列。
产业面貌之变:欣欣向荣
这两年,江阴产业面貌焕然一新。最能捕捉到这种变化的,是企业的生产车间。
走进江阴捷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内悄无声息,只见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从轻巧夹取料盒中的晶圆,到为晶圆做检测,再到晶圆的各项性能数据飞速在屏幕上跳动更新,全程无需人为过多干预。
这种为晶圆“全身体检”的场景,在企业车间每个月要上演两万多次。捷芯电子总经理朱勤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生产环节借助云技术实现智慧管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一家为国内头部芯片设计公司提供专业测试服务的第三方芯片测试企业,捷芯电子近年来年均投入2000余万元购置自动化设备、搭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系统。经过改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3至4倍,晶圆检测也实现了零误差。得益于此,捷芯电子赢得客户的一致认可,去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
通过“智改数转网联”积极拥抱数字化,江阴正不断形成“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新质生产力。“十四五”以来,江阴坚持智改、数转、网联“三箭”齐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核心设备更新改造、重点环节装备智能化升级,全面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能,江阴成功入选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兴澄特钢成为全球特钢行业唯一的“灯塔工厂”。去年,江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智能标杆315个。
在智能化生产场景不断充盈江阴制造“血脉”的同时,一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则为江阴的产业面貌换上了“新装”。2021年,江阴吹响了工改冲锋号,通过盘活低效产业用地、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消除安全环保隐患,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共腾退盘活提升工业用地3.88万亩,腾退可用产业用地1.66万亩。其中,可用产业用地中已有9642亩用于项目建设,落地104个项目,总投资超907亿元。一座座现代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优质项目竞相迸发,“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在工改中焕发新生机。2024年,江阴工改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市案例入选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产业家底之变:蒸蒸日上
于江阴而言,产业为根,根深才能叶茂。以根深促叶茂,不仅需要传统优势产业的向高焕新,更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攀登、未来产业向新而生。
近年来,江阴“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步履铿锵,形成了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3大千亿级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空天技术、人工智能制造5个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的“345”现代产业集群新格局。
前不久,一笔超级融资花落江阴:独角兽企业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宣布,面向耐心资本的7亿美元定向融资已高效交割。
作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企业之一,盛合晶微本次超50亿元融资将助力企业加快推进超高密度三维多芯片互联集成加工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在高端先进封装领域的综合技术实力。
盛合晶微的一抹“芯”火,掀起了江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燎原之势。近年来,江阴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先选项,以产业成链集群为核心,加快建设微电子产业园,先后集聚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一大批链主企业,招引昕感科技、德龙激光、首芯半导体等5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全方位实施集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芯链计划”,力争到2028年打造成千亿级、全产业链的集成电路专业园区。
当前,江阴遍地是产业发展的“新”风景,以临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江阴提前谋划布局了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重点细分赛道,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佰奥达生物、普莱医药等企业潜心研发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江阴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扩张;魔方卫星、京济通信、星测未来等一批未来产业优质项目接连落地,正不断拓展江阴未来产业版图,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如今,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
数据无言,却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江阴企业总数突破9.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近2700家,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超7500亿元、增长5.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16.25亿元、增长7.5%,新增入库项目273个、总投资410.2亿元;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获评省制造业领航企业10家。
产业生态之变:润物无声
这两年,不少企业用发展行动证明:得益于江阴优质的营商环境,他们创办的企业没有“水土不服”,而是“根深叶茂”。
作为一家在江阴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到落地产出全程“毕业”的生物医药企业,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微创外科和腔镜手术一次性使用耗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仅用10年时间就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这背后,离不开江阴优质的产业生态。“江阴产业配套完备,上下游企业协同紧密,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加工等一应俱全,能够降低企业物流与沟通成本。”风和医疗常务副总经理张兴华认为,江阴政策扶持同样体贴入微,从税收优惠到研发补贴,精准助力企业成长,金融机构也会提供多样化融资方案,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题,让企业能够安心扎根、蓬勃发展。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一直以来,江阴始终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平等对待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亲而又清的政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持续擦亮“澄心办·办澄事”营商品牌。去年,江阴针对企业关切诉求,深入推进26项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强化“澄策之窗”惠企服务能力,常态化办好一月一主题“问道面对面、政企直通车”等政企恳谈、对接座谈活动,召开全省首场金融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与驻省银行机构达成意向授信金额7300亿元。
当好政策力度更大、审批速度更快、服务温度更高的“金牌保姆、金牌店小二”,光顾江阴的“回头客”自然就越来越多。以民营经济见长的江阴,近年来依托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在外资招引利用上频频发力。去年8月,总投资2亿美元的韩国特西氪公司总部及半导体设备项目签约落户,计划建设中国(江阴)总部基地和半导体设备装配加工生产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达3.5亿元。
除了“新朋”投资兴业外,一批“老友”也在持续加码江阴。作为比利时首批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之一,贝卡尔特来到江阴已超30年,累计投资额超10亿欧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去年,江阴完成实际到位外资金额20.2亿美元。
用百炼成钢的产业之火,照亮江阴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的美好未来。市工信局副局长庞远超表示,接下来,市工信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统筹好传统产业焕新、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按照“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发展模式,重点推进空天、人工智能、氢能等38个规划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园一品”打造产业链核心承载区,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级,按照“链主+重点+新锐”的三类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推动企业“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全力推动江阴新型工业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来源:江阴日报|记者:许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