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张家港市:科创载体“作翼” 托举产业腾飞
科创载体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张家港保税区通过建设科创载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张家港保税区化工中试基地项目(张家港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创新中心)迎来重大节点——地下室首块基础筏板顺利完成了15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任务,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据悉,张家港保税区化工中试基地项目总投资8亿元。作为全省首批先行先试的化工中试示范基地,项目以“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创新链核心枢纽”为战略定位,通过建设中试研发与检测验证“双平台”,系统性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这次筏板浇筑面主要有三个挑战:单次体量大、连续作业35个小时以上,且施工场地受限,仅单台泵车协同作业。”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保税区化工中试基地项目经理王凯介绍,为了确保浇筑成功,张家港保税区相关部门与公司进行多次会商,最终采用“立体化作战”,即通过最新计算机技术模拟浇筑路径,优化资源调配方案。同时,组建技术保障、混凝土质量监督、现场协调三个专班,24小时轮班全程盯控。最终,在各单位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此次大方量混凝土浇筑任务。
“地下室首块基础筏板顺利完成,意味着项目正式转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预计今年5月上旬实现地下室全面冲出‘正负零’。”张家港保税区筑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房建项目部部长刘勇表示,在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张家港保税区规划建设部门积极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确保各施工环节“无缝衔接”。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还将投入智能塔机、浇筑机器人、墙面打磨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用。
与化工中试基地项目相距6公里的张家港保税区科创园最近同样迎来了重要节点。其总投资4.8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68万平方米的三期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未来,这座15层高的建筑,将成为张家港保税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科创园三期将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精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引领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张家港保税区科技人才局招商科科长刘武告诉记者,通过定向招引创新型企业,可加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产业集群,推动现有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这一战略布局既能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又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为本土企业注入创新动能,最终形成“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赋能”的协同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张家港保税区正加快推进企业入驻及配套服务完善,同步启动科创基金、产学研合作等专项计划,全力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周期创新生态体系,为张家港保税区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支撑。
积极发挥载体作用,托举产业不断向“新”。近年来,张家港保税区持续加大科创载体建设力度,现有各类科创载体面积超30万平方米。通过打造化工中试基地、泛半导体产业园、科创园等特色载体,深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近三年合计招引科技招商项目超800个,累计自主培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6名,占全市总数的21.9%;省双创人才13名,占全市总数的24.5%;苏州姑苏人才26名,占全市总数的22.6%,目前共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人才企业7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5家。去年,张家港保税区成功培育江苏省瞪羚企业5家、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分别占全市的21.7%、25%、25%;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历史新高,居全市第一;年末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22家,近三年来年均增长率超10%。
未来,张家港保税区将继续发力,着力推进科技招商,不断提升科创载体能级,全面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发力建设人才高地。通过加快科创载体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汇聚,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高地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