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张家港市:沙洲风筝何以“乘风飞翔”
今年暮春时节,在新疆巩留县辽阔的草原上,一只直径1.5米的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迎风而起,竹架上悬挂的数十枚哨口齐齐震颤,奏响一场“空中交响乐”。
从长江之畔到天山脚下,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对话,正是张家港市乐余镇推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制作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一根纤细却坚韧的风筝线,不仅联接着古今技艺,更“牵引”出一条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发展动能的新路径。
非遗传承
从“独门绝技”到“全民共享”
“乐余是‘风筝之乡’,放风筝也被称为‘放鹞子’……”6月28日下午,在乐余镇手工艺人倪鹤年的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说书”阅读活动火热进行。29名学生和家长围坐一堂,聚精会神地跟着倪师傅学习板鹞风筝的骨架扎制技艺。
“扎风筝可是门‘大学问’,一个步骤出错,风筝就可能飞不起来。”学生小钱自豪地展示她组装完成的迷你“六角风筝”,其中竹篾、绘面材料等核心组件,都来自于乐余镇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风筝材料体验包”,便携又专业的工具,让孩子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艺带回家继续钻研。
这样的非遗传承场景,在乐余镇已成为常态。由代表性传承人冯太根、资深手艺人倪鹤年主讲的“非遗风筝课堂”,已为全市范围内5所学校的500余名学生带来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体验。
如今,漫步在乐余镇大街小巷,“风筝”元素随处可见。风筝陈列馆里,历代精品板鹞讲述技艺传承故事;风筝放飞场上,五彩斑斓的风筝点缀蓝天;风筝传习所内,老手艺人正传授着扎制技巧……这些星罗棋布的风筝文化空间,正编织起一张立体的非遗活态传承网络。今年以来,乐余镇已举办风筝制作与文化体验特色研学活动及体验课程40余次。
文化助残
帮助特殊群体“逆风飞翔”
“哨口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才能在空中发出层次丰富的‘交响乐’……”近日,在乐余镇乐江残疾人之家,一场特殊的非遗传承课吸引了不少残障朋友的参与。
今年49岁的残疾人袁巡文一边听,一边将裁剪好的竹篾捆扎起来,再用胶水进行粘贴,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的风筝骨架已然成型。“没想到我也能成为手艺人。”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她已能独立制作小型风筝。
今年以来,乐余镇实施“文化助残·‘筝’响未来”项目,通过教授残疾人非遗风筝制作技艺,帮助他们将所学技艺转化为实际收益,实现非遗保护与残疾人自我发展的双赢局面。截至目前,残疾人制作的“文化助残”小风筝系列产品,已累计售出500余单,总销售额达4500余元。项目已带动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人均月增收200元。
一根根竹篾正编织出残疾人群体的“全新人生”,接下来,乐余镇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举办风筝展览、开设线上店铺等,为残疾人群体开拓多元销售渠道。
产业赋能
“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日前,乐余镇一市集上人头攒动,一组组精巧别致的文创风筝成为焦点。节气主题的迷你风筝、可悬挂把玩的板鹞挂件、寓教于乐的风筝制作体验包等创新产品,吸引不少市民驻足选购。
“这些看似小巧的文创产品,从选材、扎制到彩绘,完整保留了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的核心技艺精髓……”摊位负责人林美彤热情地介绍道,非遗风筝系列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备受年轻人喜爱。目前已累计售出550余单,总销售额达6000余元。
今年4月,张家港博物馆联名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推出板鹞挂件限定文创,将东山村、黄泗浦两大遗址出土文物的纹样艺术化创作并绘制于板鹞上,非遗风筝化身文物“故事匣”,在天空与展柜之间架起一座文化传承的桥梁。
非遗风筝正以创新姿态,“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乐余镇通过精心打造的高品质农民风筝文化交流平台,让市民们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非遗+旅游”的创意融合,让游客在田园牧歌中邂逅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与手工艺产业联动,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转化;“非遗走亲”系列活动,让风筝技艺与其他非遗项目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更让传统文化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一根风筝线,编织起一张覆盖教育扶智、助残增收、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网络。在乐余镇,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场孤独坚守,而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