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昆山市:“玉”见紫竹,未来可期
黄浦江上海境内最深的河段被称为“浦江第一湾”。在这道湾内,坐落着一座绿意盎然、楼宇林立的“小城”,名曰“紫竹”。
娄江如练,波光旖旎。在昆山的母亲河娄江河畔,也坐落着一座开拓创新、现代摩登的“小城”——昆山高新区。
两者的故事缘起2018年,一场赴紫竹高新区的学习交流,拉开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间双向奔赴的序幕;2020年5月,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以紫竹·麦垛(昆山)科技企业加速器与紫竹麦垛(上海)创新中心为主的跨区域双创孵化体系;2024年2月,上海紫竹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合作共建的昆山紫昆未来产业园破土开工……两者不断演绎着跨越发展的精彩故事。
■紫竹样本和“玉”见高新的无限想象
很喜欢紫竹人的一句话:“给我二十年,给你一座科技城!”生态、人文、科技的城市理念在这里交相辉映。这句话既是一份承诺,更是对城市未来的梦想。一座城市的想象力,是对未来发展的满心期待,也是城市内生的自豪感和信心。当二十多年前,这里还阡陌纵横的时候,紫竹人就已经憧憬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并为之不懈奋斗。
目光转向昆山高新区,作为全国首个县域国家级高新区,昆山高新区一步一个脚印跨越“火炬”起步、“星火”发展、“两镇”合并、“省批”振兴、“国批”腾飞、“苏南”入围、“十年”攀升等阶段,一步一个脚印丰富着城市想象力的内涵。它或是对新兴产业的大胆尝试,或是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创新规划,或是对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的全新探索。
当下,昆山高新区正朝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和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这一宏伟目标奋勇前行。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生产、生活、生态实现和谐共融、协调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园区里,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生产效率节节攀升;舒适宜人的生活社区中,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处彰显着生态之美。“玉”见高新,“三生”有幸。这一切都激励着昆山高新区以昂扬的斗志,朝着“又高又新、更高更新、最高最新”的目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看到两个有着相同梦想、共同“血脉”的国家级高新区相逢,就不会对紫竹缘何选择昆山高新区作为其走出上海的“第一站”感到疑惑!这一场“牵手”是一场志同道合者的携手共进,是一次优势互补的深度合作,更是对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共同展望。“紫竹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不仅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方向等方面互补性强,而且两地发展理念一致,通过相互共建、双向赋能,一定会有更广阔、更美好的合作前景。”紫竹高新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骆山鹰表示。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赋能
作为国内唯一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国家级高新区,紫竹高新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了由民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三结合”的全新组织模式,紫竹也从最初的4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超7000家,税收突破百亿元,数十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落户。紫竹麦垛就沿用了这个模式。
江苏英特尼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紫竹·麦垛(昆山)科技企业加速器,是一家致力于新能源节能制造领域冷却系统的研发制造和生产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入园之初,企业就感受到了麦垛的不一样。“麦垛不只是房东,他们会主动和我们聊技术问题,帮我们对接专家团队和基金项目。”总经理陶克林表示。
“我们尝试通过民企运作紫竹麦垛加速器,政府引导,以市场机制为保障,更大程度激发创新发展,可以说继承了紫竹的模式。”苏州麦垛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洪云说。
去年,在园区的加持下,企业产值突破六千万元大关,今年预计达1亿元。“我们未来还想在紫昆未来产业园落地我们的新项目,继续发展壮大。”陶克林表示。
陶克林所提到的紫昆未来产业园,正是紫竹高新区和昆山高新区合作的2.0版。项目位于元丰路以南,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里是昆山高新区和紫竹合作的未来。目前进度60%,预计2026年竣工验收,建成将学习紫竹市场化运作、招财引税、遴选项目、转换项目的能力,不仅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将承接上海高端科研资源的溢出以及产业转化落地。”昆山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肖宇表示。
昆山高新区在孵化园区经营方面借鉴紫竹良多,同时也有着自己的错位发展。比如,紫竹有交大和华师大,注重创新策源能力,并建设了紫竹国际教育园区。与之不同,昆山高新区将发展重心更多地聚焦于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及应用环节,加强周边名校合作,与复旦大学共建的绿谷未来创新园区开园运营,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启动建设。去年,昆山高新区建成投运3.2万平方米昆山国家高新区集成创新中心,新增科创承载空间超20万平方米、总量突破250万平方米,科瑞恩科技获评江苏省独角兽企业。
“紫竹不是以制造业为主,而是以研发型为主,引进研发型产业和研发中心,而昆山高新区则有丰富的产业链优势。以前,我们更多的是模式上面的相互学习,未来的紫昆未来产业园会成为双方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骆山鹰表示。紫竹和昆山高新区的合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科创人才流动注入新动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态势正在形成。
■城市发展和人文生态双向奔赴
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营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培养创新人才,让宜居人文环境成为产业科创的不竭动力。在这一关乎区域长远发展的关键命题上,紫竹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展现出了高度的默契。
这两个地方,生活和生态同样精彩。“我们这里曾经有一座吴泾热电厂,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被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骆山鹰说。无独有偶,昆山高新区也有一座热电厂——昆山市第一个立项的热电厂鑫源燃煤热电厂,在集体搬迁后,这片城市工业印记也得以保留。热电厂的旧址上正在建设昆山新地标——工业遗址公园。未来,公园周边还将打造底蕴丰富、活力时尚的宜居生活区,建设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的梦想之地。
两个热电厂殊途同归,看似偶然,实则是两个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紫竹高新区秉持的“生态、人文、科技”发展理念,与昆山高新区倡导的“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模式,在这里耦合。
紫竹高新区内有一处闵行最大的人工湖——兰香湖,形似钥匙,寓意着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亦为开启紫竹健康新生活的一把“钥匙”。昆山高新区也有一片规划中的湖区——玉湖,按照最新城市规划,环玉湖区域由核心湖区、风雷河片区、花园路片区重点片区组成,片区将景观优异、交通畅达、配套完善。其核心湖区以玉湖公园为核心,打造集聚科创办公、水乡文化、水岸商业、生态居住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区。这种功能的复合性规划,与紫竹高新区围绕兰香湖打造的多功能生活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因地域文化与产业基础的差异各具特色。
昆山高新区作为昆山的重要板块,当前正围绕“中西南北”四大板块,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开展水乡文韵与工业文化融合一体的中部建成区更新;以“工业上楼”推动城北老旧工业小区转型为亮点的北部产城区焕新;以大渔湖科创核心区为代表的西部新城区再新;以白渔潭—姜巷—玉叶区域连片发展的南部农文旅区出新。
良好的人文生态就像一块强磁铁,吸引着无数企业在此扎根、破土、绽放,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吸引力,它和产业科技共同构成城市的“双面绣”,产城人相辅相成,融合带动起区域协同发展。
●记者手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在与紫竹高新区的合作进程中,昆山高新区始终保持着谦逊和理性。一方面,对标紫竹的成功经验做法,在创新孵化园区运营层面积极学习、汲取精华,收获了诸多宝贵的发展启示;另一方面,深刻认识到每个园区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基因与产业基础,并未盲目地全盘照搬照抄,而是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
比如,对照紫竹的高校资源禀赋,昆山高新区契合自身特色积极和周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走产业协同创新的道路;对标“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紫竹模式,更着重解决存量土地利用率的问题,诞生了“数据得地”“工业上楼”“腾笼换鸟”等高新举措;对比紫竹的“生态、人文、科技”的理念,昆山高新区作为昆山主城区所在地,人口总量达70万,为此提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有幸的理念。
志同道合、异曲同工。2018年,当“紫竹样本”第一次契合“昆山之路”精神,当黄浦江和吴淞江在科创的入海口跨时空交汇,紫竹和昆山高新区两地的合作共鸣不仅仅点亮了各自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更在国家高新区产业协同创新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两篇大文章中写下各自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