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城市正青春,青春赴昆山
这个夏天,城市的野望和青春的梦想在昆山热烈相拥。35个实践项目、27家单位、各类调研访谈活动89次、参与标准制订5项、撰写各类专业报告64篇、完成科研项目17项、为企业解决突出难题16项、预计创造经济效益660余万元……这一连串数字,是“青春实践汇智筑梦鹿城未来”2025年昆山市著名高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也是青春与城市共振的节拍,更是昆山招才引智政策的生动注脚与鲜活例证。
青春汇聚
活力的城吸引年轻的人
“如何解决快递员进门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外卖员交通事故频发的困境?”今年暑期,来自东南大学的刘凤程走街串巷,以青春之问叩问城市服务的细节。于她而言,昆山曾是梦里的江南:是烟雨笼罩青石板路的朦胧,是乌篷船摇醒水巷晨光的温婉,是水磨腔里流淌的千年文脉。而来到昆山开始这项涉及3.2万人的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研究后,刘凤程看到昆山对外来人口的尊重、对青春试错的包容、对人才扎根的渴望,“梦里水乡”俨然化为一座为创业者搭台、为就业者铺路的“逐梦高地”。
从科博馆中回望“昆山之路”的脚步铿锵,到院士馆中感受钱七虎院士如钢铁般的脊梁;从亭林园的婉转水磨腔中聆听昆曲的百年低吟,到顾炎武纪念馆中体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之气……六周的暑期社会实践里,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的41位硕士生、博士生,不仅在生物医疗、电子科技、环境检测等领域倾注智慧与汗水,更在昆山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中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与心跳,读懂这座城市的“性格”:它有江南的温润,更有产业的锐度;有历史的厚重,更有未来的朝气。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城市特色留住年轻人,城市产业成就年轻人。实践结束时,不少学子已将这座宜居宜业的城市作为自己毕业后理想落地的目的地。
“自2007年首次启动以来,昆山市著名高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众多高校学生与昆山企业牵线搭桥,助力高校毕业生扎根鹿城。”昆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暑期,清华大学工物系博士生熊阳在迈胜医疗实践结束后,引荐其所在的课题组来昆山与迈胜医疗进行专项对接。2024年,该课题组的方沛之博士接过接力棒,继续选择在迈胜医疗进行小型集成化质子治疗系统项目的研发。同时,该课题组博士生刘坤也签约入职迈胜医疗……”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深耕与迭代完善,昆山市著名高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已成为连接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的重要桥梁,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领域持续拓宽,机制日益成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优秀学子参与,成为昆山招才引智的一张“金名片”。
昆山,正悄然成为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新选项。这份吸引力,藏在一组鲜活的数据里:作为江苏人口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县级城市,昆山人口平均年龄36.18岁,89.6万名青年在此创新创业;全市人才资源总量56.5万人,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拥有头雁人才项目22个、高层次人才5.82万人。从智能制造工程师到生物医药研究员,从文化创意设计师到乡村振兴创业者,无数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舞台。
引力之源
友好的城留住干事的人
昆山能成为毕业生心之所向的“引力场”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温度与厚度的交织共鸣。
政策有温度,熨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自2008年起,昆山就每年拿出1%的财政收入设立人才专项资金,走上招才引智的快车道。今年,昆山发布的“1+N+X”人才政策体系,如同一张织满关怀的网:以《关于昆山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统领,出台头雁人才、双创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青年人才、社会事业人才等N项重点人才计划,配套人才房票、市场化引才奖励、优化人才服务等全覆盖、全要素、全周期保障措施,把“引才、育才、留才”的每个环节都织进政策里,构建起系统化的人才政策体系。
在为期六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学子们了解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引才礼遇:应届毕业生来昆求职面试,提供最高2000元一次性交通补贴;青年人才驿站可提供综合最长30天的免费住宿;应届毕业生最高可享受每月1500元的租房补贴;42个人才公寓项目、16240套高品质住房,写好引进人才“后半篇文章”;全日制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可享受3万、8万、12万、20万元的房票补贴;高层次人才最高可享受500万元购房补贴……昆山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打破地域壁垒,以温暖务实的举措激发人才活力,以真情周到的服务涵养引才生态,把人才来昆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变成“前进动力”。
另外,产业有厚度。作为GDP超5000亿元的县域经济标杆,昆山拥有7000亿元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的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多元的产业布局、完善的产业链条、丰富的岗位需求如同一片丰茂的“产业雨林”,让每一种才华都能扎根生长、每一份梦想都有枝可依。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致力于医用CT高端X射线管研发与产业化的“头雁人才”企业苏州益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这片“雨林”中找到了契合的伙伴。球管产品作为消耗品易发生故障,益腾电子因此寻求年轻力量的解决方案。在昆山市人社局的牵线搭桥下,企业需求与人才资源实现精准对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乔禹智用专业知识“把脉问诊”,进行CT射线管转子动力学分析优化。“乔禹智同学的专业知识和我们公司非常契合,他不仅对转子动力学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仿真所需的软件也很熟悉,因此在了解我们的仿真目标后,很快就开始了我们公司一款球管产品的转子动力学的仿真。”谈起乔禹智,益腾电子相关负责人满是认可,“他的专业知识以及这一个多月的仿真与实验成果,使我们对产品轴承的性能分析和实验测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乔禹智也对这段实践经历感触颇深:“刚接触项目时,我还担心理论与实际应用会有落差,但企业团队的专业配合让我快速融入研发节奏。更让我安心的是,这次实践中我了解到昆山从住房补贴到产业支持的一系列政策,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能切实解决生活与发展顾虑的‘定心丸’。在这里,大家不用为‘落脚’发愁,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把精力放在技术突破上,这种被重视、被支持的感觉,让我觉得在昆山就业创业特别踏实。”
系统化的人才政策是总揽全局的“任脉”,各类人才大展宏图的土壤则是扎实根基的“督脉”,二者相辅相成,让昆山对人才的吸引力如虎添翼。
双向成就
让昆山留住理想,让城市充满想象
昆山与年轻人,早已超越简单的“引进—就业”逻辑,升华为互相成就的共生关系,双方上演着一场温馨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昆山以诚意和实力为青年托底: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医疗资源、宜居的生态环境、全面的就业政策,让年轻人在这里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居乐业、大胆逐梦。另一方面,年轻人正以创新思维反哺城市,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活力,为昆山发展提供了年轻的解决方案。
青春对城市的“反哺”,藏在一个个创新的成果里。利用有限的实践时间,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张振和王草原在苏州天镜韵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增稳云台算法控制方面收获喜人成果,第一款自研云台基本实现。“公司虽然年轻,却是行业里的领头羊,并且和我们研究生团队的技术背景高度契合,我们很惊喜能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张振说,“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收获满满,更能为企业研发添一分力,是一场双赢的探索!”据了解,由于暑期实践中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苏州天镜韵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张振和王草原提供了人才公寓,实践结束后他们将回到昆山继续实习,以青春力量助力企业破题的故事未完待续。
江苏苏力环境仪器有限公司和来自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的吴桐雨,也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双方将实践项目确定为基于气相色谱法的挥发性有机物便携监测技术研究,吴桐雨负责环境检测仪器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在社会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产品的结构设计工作,短短六周的实践中,吴桐雨协助完成产品内部布局。对于吴桐雨,公司让她实现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的跨越;对于公司,吴桐雨带来了外国的研发视角与不同的技术角度,为公司发展注入活力与动能。本次实践也让吴桐雨看到昆山这片环保产业发展的沃土。“昆山让我看见理论长成现实的样子!我计划毕业后回到昆山,在环保领域继续深耕!”她说。
把理想种在昆山,让城市充满想象,2025年昆山市著名高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展现了昆山所书写的人才与城市关系的新范式——昆山用城市的友好和产业的厚度吸引年轻人,用全周期的政策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用多元化的平台承载年轻人的职业理想;而年轻人则以专业知识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以创新思维优化城市服务细节,以青春活力激活产业升级动能,用扎根奋斗的姿态为城市发展注入年轻血液。“城市为人才搭台,人才为城市赋能”的故事,序章刚启,未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