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昆山市:“蟹二代”接棒走出创新路
清晨五点,东方既白。阳澄湖虽然尚未完全“苏醒”,但“85后”大闸蟹养殖户杨洋,早已划着一叶小舟,驶向湖中密布的围网区。
船桨轻轻划开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惊起几只栖息的白鹭。“这几天是最后一次蜕壳的关键期,中秋能不能让消费者吃上肥美的螃蟹,就看现在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拉起一笼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母蟹挥舞着双钳,在晨光下显得格外饱满。“你看这体型,估计有四两以上。今年气候适宜,蟹的个头普遍比去年大,质量也更稳。”
靠大数据养蟹
阳澄湖就是“我的主场”
杨洋的父亲养了三十年大闸蟹,是阳澄湖最早的一批持证养殖户。“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毕业后不留在大城市,我说阳澄湖就是我的‘主场’。”他笑称自己是“蟹二代”,更愿意自称“蟹二代创业者”。
父辈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杨洋却从不盲目守旧。几年前,他引入了罗氏沼虾的虾苗,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阳澄湖一号”,实行虾蟹生态混养。“公虾能长到四两多,母虾也能达到三两左右,肉质鲜甜脆爽。‘阳澄湖一号’的最佳赏味期是8月到10月,正好填补了六月黄下市到大闸蟹上市的市场空档。”他顺手捞起几只活虾,“每年国庆期间,很多食客来尝鲜,反响一直不错。”
除了养殖模式创新,他还在阳澄湖围网区域投资新增了微孔增氧设备和太阳能水车。“高温天气,水体容易缺氧。以前父辈靠经验判断,现在我们靠数据。”他指着水面上不停转动的水车说,“太阳能驱动,环保又省电。高温天,增氧设备24小时不停,蟹的成活率提高了20%以上。”
老蟹农丁进伦对这些新设备竖起大拇指:“以前夏天夜里,我们总要起来看水,现在轻松多了。年轻人肯投入、懂科学,确实不一样。”
创新销售模式
蟹卡里藏着丰收“新密码”
如果说养殖技术的升级是“内功”,那么销售模式的创新则是“外功”。
今年,杨洋设计的“节气蟹卡”取代了以往按面额命名的礼卡。“我们不再叫‘688型’‘888型’,而是用节气来命名。因为大闸蟹的生长本身就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
他拿出一张设计雅致的“寒露蟹卡”说:“寒露节气一般在10月8日左右,这时公蟹四两、母蟹三两最宜人,正所谓‘秋风响,蟹脚痒’。若是想品尝更饱满的大闸蟹,就要等到立冬——半斤公蟹、四两母蟹。”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符合自然规律,也更易引发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很多人买了卡还会问:‘霜降该吃哪种蟹?’这就成了我们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话题。”杨洋说。
除了蟹卡创新,他还打通了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客户凭卡可到他的蟹舫免费加工,现场品尝;线上则通过小程序、电商平台和私域社群同步推广。“我们要做的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一种可延续的湖鲜体验。”
传承父辈“养蟹经”
“湖好,蟹才好”
尽管销售渠道不断拓展,营销方式推陈出新,杨洋内心还是始终坚守着那条比产量和销量更重要的底线——“湖好,蟹才好”。这是父辈传下来的朴素道理,也是他一切商业创新的根基。
“你看这湖水,清亮透底,水草丰茂。这才是出好蟹的根本。”杨洋蹲在船边,掬起一捧湖水说。他延续了父辈的“精养”传统,但更加注重科学性。“我们现在采用的是‘隔天一喂’制,主要喂食新鲜的小鱼小虾和优质玉米。”他解释说,“过量投喂不仅浪费粮食,也会污染水质。螃蟹和人一样,吃得太饱反而长得不结实。”
每天清晨和傍晚,杨洋都会与蟹农们一起到围网区。“早上6点到8点、傍晚5点到7点,这是螃蟹最活跃的进食时间。”他观察得很仔细,“通过螃蟹的进食状态,就能判断它们的健康状况和水质变化。”这种日复一日的坚守,让他对每一网蟹的生长环境都了如指掌。
大闸蟹开捕在即,杨洋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巡湖两次。“父辈把这片碧水蓝天交到我们手上,我们不仅要让它维持原样,更要让它变得更好。”在杨洋看来,“蟹二代”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让阳澄湖大闸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又要守护好这片孕育了无数美味的湖水。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傍晚的阳澄湖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红,杨洋站在船头,手机不时响起新订单的提示音。他说:“父辈守住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而我们这一代,要让它更年轻、更有温度。”在他身后,不仅有层层围网和增氧水车,还有一批和他一样的“蟹二代”正悄然崛起——他们懂技术、善营销、重文化、守生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写下属于新农人的湖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