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最强县 | 常熟市:呵护智算之花 浇灌万亩深林

一滴水要如何永不干涸?把它融入大海。
一束光要如何愈来愈亮?把它织入星网。
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其发展已超越单一企业或环节的单打独斗,进入“融通生态”决胜的新阶段。牢牢把握这一“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奔涌向前,是产业演进必然的内在逻辑。
当前,苏州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被列为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的10个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在中国城市机器人综合实力排名TOP10的城市中,苏州市连续四年位居第三,仅次于上海市、深圳市。2025年以来,常熟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核心赛道,成功签约落地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等近4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4家,其中规上企业37家,实现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在11月11日举办的2025江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人工智能OPC大会上,智算未来城作为“六度空间”人工智能特色集聚区“一城一地一谷一空间”布局中的核心之一,将成为未来产业应用的验证场与首发地。
新时代,新浪潮;新发展,新未来。构建“人工智能+”多维度融通生态系统,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创新高地,常熟踏浪前行,奔赴星辰大海。
从“技术孤岛”到“神经网络”,优化生态“智慧中枢”
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本质源于软件,其不仅是硬件功能的“激活器”,更是生态融通的“数据中枢”。当前,智能机器人软件正从分散的工具型开发,向“操作系统+垂类模型+行业应用”的分层协同演进。
多科智能装备(常熟)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品、药品行业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其核心产品“X-Ray智能检测机AI-2025版”,搭载自主研发的“多米AI智能分析系统”,融合X射线吸收率与多模态分析算法,提高了食品、药品中的异物检出及剔除率。
垂类大模型的研发让软件从“通用工具”升级为“行业大脑”。在常熟,33个垂类大模型已实现与硬件、场景的深度绑定,其中1个完成国家算法备案、8个入选苏州市级重点培育名单。纺织服装领域,波司登“BSD.AI美学大脑”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合全球潮流趋势、用户研究数据及品牌数十年沉淀的设计知识,构建起AI大数据驱动的设计研发新体系,实现了从需求洞察、创意生成到虚拟成衣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将样品开发周期从100天缩短至27天,开发成本降低超60%;汽车检验检测领域,英特模建设的“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测试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入围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榜单项目;金融服务领域,常熟农商银行燕谷数据中心入选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政银数字化共创共建实验室”获评2024年度苏州市大数据创新应用成效明显实验室;低空巡检领域,常熟发布省内首个县级低空服务共享平台“常霄巡”,实现各类资源需求统筹调度;精准农业领域,亿尔奇的AI农害识别生成算法通过图像与历史数据开展病虫害自动识别分类训练,精准监测病虫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用农药、增质增产,已通过国家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教育领域,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绿地实验小学入选第四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基地名单,目前全市已拥有4所央馆人工智能培训基地、5位认证培训师。
从“单点突破”到“集成制造”,夯实生态“筋骨框架”
硬件是智能机器人的“物理载体”,涵盖感知、动力、执行、控制等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制造,其融通水平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竞争力。常熟既拥有“领跑级”的核心零部件,又通过全链协同向整机制造与集成装备发力,形成“核心零部件—整机—集成装备”的一体化供给能力。
因时机器人创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微小精密运动执行器和灵巧操作末端执行器研发制造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核心产品包括仿人五指灵巧手和微型伺服电缸。目前,因时机器人的仿人五指灵巧手已开发至第六代。今年最新发布的RH56F1系列灵巧手采用全金属机身和骨架一体化设计,大幅提升结构刚性,并集成触觉、力、位置、温度四大类共24组高性能传感器与软件算法深度融合多维传感器,支持多模式控制策略。苏州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为因时机器人的前端制造工厂,自投产后产能持续上升,助力公司不断拓展全球市场。
在产业链中游整机制造与集成装备领域,常熟企业同样亮点纷呈。
今年8月,穿山甲机器人携创新产品和场景应用解决方案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穿山甲机器人展示了迎宾接待机器人、末端配送机器人和飞毛腿室内外配送机器人等核心产品,其中飞毛腿室内外配送机器人可与门禁闸机、电梯等设施智能联动,具备交通信号灯识别功能,可以轻松应对坡道、减速带等复杂地形,实现“门到门”的全程配送。
恒工装备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作为恒工集团核心载体,以“高质量专利+高研发增速”筑牢技术壁垒,打造从精密部件生产到人形、四足机器人组装的全链条方案;常熟基地拥有上百台高端智能设备,实现机器人核心结构件和减速器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产品覆盖头部、上肢、髋部等百余种部件,不仅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彰显“常熟智造”硬实力,更与头部机器人企业智元创新进行本体制造和AI技术赋能领域的深度战略合作,成为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引擎。
通过链式布局与生态协同,常熟智能机器人产业已初具规模,引育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企业近200家,年产值规模近400亿元。
从“区域协同”到“全球链接”,厚植生态“创新沃土”
生态协同的核心是打破地域、行业、主体的界限,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常熟通过“平台搭建+政策保障+跨域联动”,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校园到产业”“从本地协作到区域协同再到全球链接”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为智能机器人产业融通提供硬核载体支撑与优质营商环境。
平台载体是生态协同的“物理节点”。常熟布局11个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园,其中智算未来城作为常熟“南园、中城、北谷”三大创新核的中心,是常熟发展智能算力与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重要阵地,未来将更好地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中新昆承AI产业园入选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园,3家产业园入选苏州市AI青年创业园,这些平台不仅是企业的聚集地,更是技术交流、资源对接的“新枢纽”。
政策要素保障是生态协同的“制度血脉”。在政策层面,常熟制定出台《“人工智能+”工作机制》《常熟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及系列细分文件,成立常熟市“人工智能+”专项工作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在金融层面,常熟成立6支人工智能专项基金,总规模24亿元,重点投资大模型、具身机器人、自动驾驶和智慧座舱等领域;常熟农商银行启动“AI合作伙伴计划”,为AI消费品类企业提供精准市场拓展支持,并发布“算力贷”等专项金融产品。这种“政策+金融”的组合拳,解决了智能机器人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的痛点,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转。
今年7月19日,总投资50亿元的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开工,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百亿级机器人产业生态圈。立讯机器人联合苏州地区智能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和院校平台,共同发起成立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共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放眼未来,全球产业链的韧性竞争与价值链的高端博弈,终将落脚于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开放心态推动协同、以场景需求牵引创新、以制度保障夯实基础,常熟正积极成为中国智造嵌入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生动注脚。
当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携手同行,常熟亦将始终保持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试验田’、创新成果转化的‘孵化地’”的包容与果敢,礼遇人才、服务企业,让智算之花长成万亩深林,书写数字时代“区域标杆”到“世界力量”的进阶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