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城中柳

刘泽达

多年以前,衡南山下:

“妈妈,为啥我们家这么穷啊!”

母女俩的泪水抱成一团,还是凑不齐5元钱的学费!

痛定思痛,一位普通的乡村妇女满眼忧伤,下定决心带着全家投奔城市。

回望两间茅舍,几亩薄田,她有点不舍,一转身,义无反顾的脚步,融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

树挪死,人挪活。

她用仅有的诚信抵押了一个月的房租。九平方米的地下室挤进一家四口。丈夫天生智障,她不嫌不弃,这是命不是运!操着一口地道的衡南话(地方方言)找工,屡屡碰壁。后来,一家餐馆的老板让她填表,她颤抖的手能熟练分扯田地里的猪草,能快速收割自家田地里的水稻和麦子,就是迟迟划不拢自己的姓名!

好吧,别填了,实习一天看看吧。”

餐馆生意好,食客川流不息。她系着厨布围裙,戴上干净的手套,弯着腰洗碗刷盘,很是卖力,珍惜入城的第一份工作。

砰”的一声,过于油腻,一个不听话的菜碟调皮地从她手上滑落裂开了!蹲得太久了,血液循环不畅,加之营养不良,她眼冒金星,差点晕倒在后厨。

这位大姐,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饭店老板闻声走过来:和颜悦色地说“不要紧!不要紧!”。她强忍泪水,直起腰,感激地看着老板。

三个月后,她离开了餐馆。

听人说,开餐馆的老板也是乡下人。

孩子上学,女儿上学,为了就近照顾儿女们,就在一家洗车店工作。乡下人,吃得苦,不怕脏,不怕累,薪资水涨船高,家人们的生活逐渐向好。

一年后,她辞去第二份工作。在长沙县城星沙二区菜市场租了一个很小的门面,做起零售干菜的买卖。生意出奇的好,女儿放学后也常来帮她的忙。

省吃俭用,积蓄渐丰。儿子高中毕业虽差几分没考上大学,进了星沙一技校,从汽修行业学会一门过硬的技术,在星沙城区租了一间门面开了一家汽车修配店,并在星沙买房,安居乐业。

女儿从中南大学毕业,选择在星沙工作。女儿的婚礼上,她对客人们说:“我们一家来自乡下,我大字不识,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接纳了我,成全了我,让我们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感谢星沙,感恩星沙!她讲着讲着,热泪盈眶……”

逢年过节,他要儿子开车回家。一家人返乡,乡亲们笑语盈盈靠上来问候:“看看!看看!大姐越来越年轻了!呵呵呵,大姐的孙儿好可爱啊,听说,您的女婿还是省城当官的(公务员)……”

乡音在,乡情深。乡下也已面貌一样,她的家门前,出乡时的泥巴路,变成了回乡的沥青路。家家户户的庭院鲜花盛开,瓜果飘香。青山绿水,恬静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迈出乡村振兴的步伐。

面对乡亲邻居们甜蜜的笑语,她的衡南话,语音明显有了星沙城市的韵味。

她姓杜,也乐意工友们叫她杜阿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三十多年的时光,在杜阿姨的眼里不曾远去,她常常在星沙松雅湖的柳岸步道漫行。这些年,长沙县城变化好大!环境美不胜收!

星月辉映,灯光璀璨。松雅湖畔的垂柳在微风中轻拂,岁月给了它柔韧的发丝,编织起这座城市的风情。青春不曾远去,在每个人的心里永存。杜阿姨戴着眼镜去图书馆,从大字不识一个,到阅读整本小说,把自学的滋味尝了一大遍。一本《新华字典》,比人民币珍贵。

后来,杜阿姨拜师学艺,学会了唱歌和跳广场舞。在这座书香城市,活得潇洒。

社区露天广场,我看见她与幸福感满满的星沙市民,在舒缓柔和的音乐节拍中,唱着,跳着,飞扬着青春的活力。


【作者:刘泽达】 【编辑:蒋亦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