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少年·校园文学 | 长沙县中小学生5月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初中组)⑨
劳动最光荣
长沙县实验中学中南学校 易雨佳
指导教师:阳志威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劳动最光荣”这句朴素的箴言,在无数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晨光熹微里,巷口早餐铺的蒸汽氤氲成白雾;烈日当空时,建筑工地的安全帽在阳光下折射出汗水的光泽;实验室中,学生们专注调试农业无人机的参数;社区服务中心里,志愿者耐心为老人演示智能设备的操作……从凌晨的包子铺到深夜通明的科研楼,从田间地头的犁耙耕播到屏幕前的数据流转,劳动的形式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
清晨的露水与深夜的星辰,是劳动者最忠实的见证者。他们的汗水在日升月落间凝结成希望的养分,浇灌着幸福生活的花枝,勾勒出时代发展的崭新轮廓。
千百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三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数十载,以智慧为刃、以辛劳为甲,驯服肆虐的洪水,换得百姓安居乐业。他的双手托起的不仅是滔滔江河的治理,更是华夏民族对劳动精神最质朴的信仰。
如今,袁隆平院士的身影仿佛仍在稻田中清晰可见。他毕生深耕杂交水稻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穿梭于青苗之间,任凭酷暑晒黑皮肤、严寒冻裂手掌,始终精心呵护每一株稻苗。无数次试验失败后的执着坚守,最终让高产稻穗垂满田垄,让亿万民众告别饥饿。他以双手为笔,在人类粮食安全的画卷上写下了最厚重的注脚。
真正的劳动,藏在每个晨昏交替的烟火气里——是弯腰播种时泥土沾衣的踏实,是抬头收获时眉眼舒展的喜悦。劳动者用汗水编织的时光,早已在岁月深处凝结成璀璨星辰:那是历史长河中大禹治水的坚守,是稻浪翻涌间袁隆平的守望,更是千万双手在平凡岗位上铸就的时代勋章。
站在青春的渡口回望,忽然读懂:当汗水融入土地,当热忱织就时光,劳动便化作照亮生命的星光。这星光里,有先辈的精神传承,有今人的成长印记,更有未来的无限期许——因为每一双勤劳的手,都在为世界种下美好,都在无声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劳动最光荣。从周口店的石器到太空翱翔的航天器,从甲骨上的刻痕到屏幕里的代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深深镌刻着劳动的印记。而此刻的我们,更应以键盘为犁、画笔为种、仪器为锄,在新时代的沃土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劳动诗篇。
泥壤里的星辰
长沙市南雅远航实验学校 郑沁雅
指导老师:聂晓益
风,轻轻掠过水田的稻浪,湿润的稻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漫上鼻尖,思绪如涟漪般层层荡开,将我带回与爷爷相伴的时光。那个在水田里劳作一生的老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书写着“劳动最光荣”的诗篇,他虽已化作星辰,却永远是我生命里不灭的光。
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劳动了一辈子,他那黝黑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手上的皲裂痕迹如河床般纵横交错,不过,那都是他辛勤劳作的勋章。每当破晓时分,鸡鸣还未划破夜空的寂静,爷爷就扛起锄头出门了,他精心照顾着每个庄稼,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
“爷爷这是什么呀?好臭啊!”“这是让蔬菜变得茂盛的魔法药水!”爷爷笑嘻嘻地说,儿时的我觉得爷爷是最厉害的魔法师,可是等我长大了才知道,那些在晨光下佝偻着背给庄稼浇水的身影才是真正让土地绽放生机的“魔法”,如今回想起那个盛夏,毒辣的太阳正悬在头顶,我实在顶不住烈日的烘烤,赶忙躲到了树荫下,“爷爷你过来休息啊!”可爷爷却头也不回,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了水瓢,将粪水均匀地浇在庄稼上,豆大的汗珠随着爷爷深深的皱纹流下,那打满补丁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他又半跪在发烫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扶起被太阳晒蔫的菜苗,还为它们搭起简易的遮阳棚,固执地守着这片菜园,仿佛愿意用一生的信仰去守护它们。
那些被爷爷悉心照顾的菜苗,在时光里渐渐茁壮成长,然而当蝉鸣声渐渐稀疏,他又出现在了宽阔的晒谷场上。天还未亮,爷爷就弯着腰将一袋袋的稻谷扛到空旷处,熟练地解开袋口,将金灿灿的稻子倾倒在谷场上,用耙子剥开厚厚的谷层,有些许细碎的谷壳粘在它布满皱纹的脸上,可他却毫不在意,只是仔细地翻动着每个角落,生怕有一粒谷子感受不到阳光的炽热。太阳渐渐升起,谷层中掀起一番热浪,爷爷戴着宽边草帽,俯下身来,用掌心感受着谷粒的温度,在阳光的映衬下,谷粒闪烁着耀眼的金光,与辛勤劳作的爷爷构成了一副质朴而又动人的美丽画作。
现在,爷爷走了,我站在他曾经劳作的田间,泪水渐渐模糊了视线。风,又轻轻吹过,仿佛是爷爷的低语,他又告诉我:劳动最光荣。那片田野,承载着爷爷的汗水与梦想,也见证着他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
劳动最光荣
长沙市泉塘中学 李冰
指导老师:蒋婷婷
五月的和煦微风轻抚着大地,各种花浓郁的芬香弥漫街头。日历上那抹被红笔勾勒的“五一”,恰似一簇跃动的火苗,燃烧着劳动者的节日热情。推门而出,我猛然觉悟,这个世界正是由无数默默耕耘的双手,编织出繁华盛景的画卷。
漫步在小路上,台上青葱的苔藓尚带着晨露的清新,街角的小店早已推开门,店老板笑吟吟地与人唠家常,手上的活儿却一点都不停歇,利落地将物品装进袋中。人们还带着些许困倦,可脸上却是映着笑的。当阳光映照在店老板汗珠闪烁的额头,我领悟到劳动的韵律,它是日复一日的执着,是平淡岁月中最动听的旋律。
转步至菜市场,在晨曦的温柔抚摸下,卖鱼的大叔身材魁梧,其膀大腰圆之中蕴含着岁月的力量,围裙上的水珠仿佛钻石般在微光中跳跃;卖菜的老婆婆脊梁稍弯,她的双手轻盈地掠过菜叶,如同艺术家抹去画作上的瑕疵,使之完美无瑕;戴着老花眼镜的修鞋匠,手中的针线在岁月斑驳的皮鞋上灵巧穿梭,编织着时光的故事。他们的双手布满老茧,却稳稳地支撑起生活;他们的面庞刻满风霜,却总是挂着纯朴的笑容。这些默默耕耘的奉献者,犹如春回大地时的沃土,孕育着城市的根脉,使得那冷漠的都市丛林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勃勃的温润生机。
转过长街,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青砖小道上,泛起一片温暖的金色。街角的老人坐在竹椅上,手中的针线在阳光下跳跃,编织出岁月的深情。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是劳动者最美的果实。在这个节日里,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劳动的荣光,诉说着平凡中的不凡。
夜幕降临,我站在天桥之上俯瞰这座城市。车灯如河流般流淌,高楼之窗透出千家万户的灯火。那些在工地挥洒汗水的工人,在讲台上默默奉献的教师……正是这些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以双手编织出时代的纹理,为每个梦想提供成长的土壤。
五月的风轻拂发丝,带着劳动的馨香。这个节日让我明白:劳动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以双手触摸生命的温度,以汗水滋养希望的种子。那些在岁月中积累的坚守与热爱,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在泥土里种下春天
长沙市松雅湖中学 谭凌智
指导老师:王语资
清晨,我蹲在劳动实践基地里,手指深深插入肥沃的春泥中,感受着它的湿润与细腻,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特有的芳香……
这是一个名叫“勤耕园”的体验种土豆的劳动实验基地,每个小组都分到了一块责任田。当农技员李叔宣布要种土豆时,周围同学的抱怨声此起彼伏——我们都是“捧着手机”长大的孩子,哪里懂得侍弄土地?
翻地那天,铁锹的木柄硌得我的掌心发红。泥土里盘根错节的野草根须像顽固的网,每挖一锹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天灰蒙蒙的,下着如薄纱般的小雨。手中的铁锹像个顽皮的孩子,滑溜溜的铁锹柄让我难以掌控;一旁的鸟儿叽叽喳喳,仿佛在嘲笑我;冰冷的雨水悄然落在身上,带来丝丝凉意。我眉头紧锁,急得直打转。李叔过来指导我,他黝黑的手掌俯身接过我的铁锹示范:“腰要沉下去,脚要踩稳,力气顺着铁锹往下送。你也试试,你一定行!”他布满老茧的手掌在晨光中泛着釉色,在我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我擦擦眼泪,接过铁锹,学着李叔的姿势将腰身下沉,双脚在泥泞中用力踩实。铁锹最初仍像倔强的牛犊般左右摇晃,掌心被木柄硌得火辣辣地疼,酸痛感从指尖蔓延开来,但我咬着牙将全身力气凝聚在锹刃上。一下、两下……泥块终于松动,野草根须被连根掘起时发出细微的断裂声,像是土地发出的喟叹。雨水顺着发梢滴落,混着额头的汗水渗入衣领,我却不再觉得寒冷——当李叔粗糙的手掌覆在我手背上调整角度时,那层老茧传递着某种温热的力量。
渐渐地,铁锹仿佛与我血脉相连。腰腿协同发力的节奏越来越稳,翻开的泥土像书页般层层舒展,潮湿的土腥气裹着草叶清香扑面而来。云层裂开缝隙,阳光如金线轻盈地织入雨帘,锹尖在光晕中划出晶莹的弧线。远处传来李叔沙哑的吆喝:“对喽!手脚要多打配合!”我抹了把脸,发现不知何时野草堆已在脚边蜷成小山,而掌心红肿处早已磨出薄茧,与铁锹木柄完美契合。
播种时依旧下起了蒙蒙细雨,细密的雨丝裹着青草香。我们弓着腰在田垄间点种,泥水顺着雨靴边缘渗进来,冰凉的触感激得人直打颤。李叔却笑着说:“春雨贵如油,这时候种的土豆最肯长。”我们将土豆种块轻轻放入土坑,再覆上一层土,雨滴落在新土上,溅起小小的泥花。大家相视一笑,期待着泥土孕育出的希望。
几个星期后,我蹲在田埂上扒开土层,淡黄色的嫩芽像婴儿蜷曲的手指,小心翼翼地顶开土块。那一刻,我的心跳突然和土地的脉搏同频。晨雾未散的菜园里,我看见李叔佝偻着腰给黄瓜搭架,有一位同学蹲着拔草时发梢上沾了些许草屑,远处的一位阿姨推着小车轧过露水浸润的石板路——原来劳动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千万双沾满泥土的手,在人间编织着温暖的网。
最后一次收获时,我们小组挖出三十七斤土豆。食堂师傅把它们做成土豆饼,金黄的饼皮上仿佛还沾着零星黑土。当我咬下第一口时,泥土的芬芳混着淀粉的甘甜在舌尖绽放。忽然懂得父亲为什么总说“自己种的菜最甜”,那甜味里藏着阳光的重量、雨水的呢喃,还有掌纹里洗不净的泥土香。
现在经过勤耕园,总能看到不同年龄的学生弯腰劳作的身影。紫茄子在竹架上荡秋千,向日葵追着太阳转脖子……
当我望着那些年轻的背影时,忽然明白:我们种下的不仅是作物,更是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重新连接土地与生命的脐带。每一滴汗水落进泥土,都在续写一首古老而又新鲜的劳动诗篇。
在龙虾的红壳下
镌刻劳动的荣光
长沙县京湘励耘学校 尚子昂
指导老师:谢宁力
五月的微风轻拂鬓发,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劳动者的荣光愈发璀璨夺目。看着那盘由我亲手处理、烹饪后端上桌的龙虾,心中涌起的自豪与快乐难以言表。谁能想到,这一盘看似普通的龙虾背后,凝聚着劳动者不懈的坚持与无尽的辛勤付出。
早在“五一”假期来临之前,那鲜香诱人的龙虾就已让我垂涎已久。好不容易盼到放假,我满心欢喜地央求父亲为我做龙虾。可父亲却对我说:“龙虾当然可以吃,但你首先得明白,一盘龙虾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 说着,他便拉着我前往市场,去挑选鲜活的龙虾。
市场里,五斤活蹦乱跳的龙虾在铁桶中肆意翻腾,看着它们挥舞着大钳子的模样,我不禁心生畏惧,小心翼翼地问道:“这龙虾不会咬人吧?” 父亲笑着回应:“你这会儿怕了,那吃的时候怎么不怕呢?” 听了父亲的话,尽管心里还是有些发怵,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跟着父亲学习处理龙虾。
刚开始操作时,我紧紧盯着父亲的动作,有样学样地想要掰掉龙虾头,每一个动作都格外小心,生怕被龙虾的大钳子夹到。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只不甘 “就范” 的龙虾突然用钳子死死夹住我的手,钻心的疼痛袭来,我差点叫出声来。那一刻,委屈和疼痛涌上心头,我顿时没了继续下去的兴致,起身就想离开。父亲眼疾手快,一把拉住我,语重心长地说道:“劳动哪有一帆风顺的?你想吃美味的龙虾,却不愿付出劳动,这怎么行呢?” 父亲的话如同一记警钟,让我冷静下来。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龙虾,开始仔细处理每一只。
起初,我的动作十分笨拙,不仅效率低,还总是不得要领。但在父亲耐心的教导下,我逐渐找到了窍门,动作也越来越熟练。去虾头、抽虾线,这些原本看似困难的步骤,在一次次实践中变得轻松起来。
五月的风裹挟着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掠过田野,却无法驱散空气中的暑气。当一盆精心处理好的龙虾摆在面前时,我这才发现,双手早已布满了龙虾留下的划痕,可我却感觉不到丝毫刺痛;汗水顺着两鬓不断滑落,浸湿了衣衫,我也不觉得燥热。相反,内心被满满的快乐和自豪感充盈着。望着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我忽然懂得,每一盘佳肴都是劳动者用双手谱写出的赞歌,每一道美味都凝结着奋斗者的心血与汗水。从田间地头的耕耘,到厨房灶台的忙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让 “劳动最光荣” 的旗帜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飘扬,这光芒,亦终将照亮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前行之路。
劳动最光荣
长沙县江背镇江背中学 陈雅琴
指导老师:盛心怡
五月的微风掠过田垄,将成片的油菜田染成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油菜荚压弯了秸秆,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在催促着人们该收油菜了。“五一”假期,我亲身体验了收割油菜的全过程,也真正体会到了“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含义。
清晨六点,天边才露出鱼肚白,露水还挂在叶尖,爷爷奶奶就扛起镰刀,带上草帽出门去收割油菜了,我也好奇地跟在后面,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很快来到田里,爷爷顺手递给我一把镰刀,手把手教我:“左手抓住油菜秸秆的上端,右手握住刀柄,镰刀微微倾斜,贴着油菜杆根部,用力一拉,再把割断的油菜成堆放好。”看似简单的动作,轮到我上手时却状况百出,不是割不断秸秆,就是用力过猛整个人差点摔倒,好几次还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蚂蚱蹦到我脚上,吓得我哇哇大叫。
没多久我的双手就被磨得通红,腰背也酸痛难忍,心里都打起了退堂鼓:早知道就不来了。爷爷奶奶却像不知疲倦的机器,动作娴熟利落,始终保持着匀速的节奏,爷爷还告诉我:“割油菜讲究‘快、准、稳’。”爷爷一边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一边不停歇地割着油菜,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过,在阳光下闪着光,看着爷爷布满老茧的双手,我忽然明白:他们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用平凡的身躯诠释着劳动的伟大。
好不容易到了八点,我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又累又饿,整个人瘫坐在田埂上,爷爷奶奶看到我那狼狈的样子,直摇头说:“你就受不了啊,这收油菜还要经过晾晒、脱粒、筛选的工序才能得到饱满的油菜籽。”奶奶看出了我泄气的样子,心疼地说:“再坚持半个小时就搞完了,等榨出了香喷喷的菜籽油,都留给你炸好吃的。”奶奶的话像一粒火种重新点燃了我的斗志,我深吸一口气,继续割油菜。漫长的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把一亩地的油菜收割完了,看着满田整齐堆放的油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暴晒了两天的油菜褪去了青色,轻轻一碰就发出“呲啦呲啦”声,可以脱粒了,爷爷奶奶带着防水油布和脱粒工具准备捶打油菜了,我也跟着来帮忙。我们在田中间找个平整的地方除掉杂草,把油布铺好,把油菜整齐码好,接着大家挥动长长的竹竿使劲敲打着油菜荚,“啪啪······”干燥的荚壳应声炸裂,黑色的菜籽像雨点般蹦跳着飞溅出来,混杂着细碎的秸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次敲打都带着呼呼声和清脆的啪啪声,仿佛在演奏丰收的乐章。
经过筛选后菜籽越积越多,在竹筐里堆成了黑亮的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油菜籽特有的香味,让我心中充满喜悦。
经过全程参与收割油菜,我深深体会到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劳动者的心血。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获得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我明白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丝路
长沙市松雅湖中学 彭宇晴
指导老师:朱丹
夜深了,妹妹养的几十只蚕仍在啃食桑叶。月光透过窗户,在盒子中织出一片银绸。我看着那些白玉般晶莹的小生命,不由得想到如果要做一件丝绸制品,过程该是多么的繁琐复杂。
蚕宝宝第四次蜕皮那日,原来莹白的身体变得焦黄发皱,并且他们不再进食,高昂着头。“蚕是不是要死了?”妹妹焦急地问道。我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这是它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它们在蜕过四次皮后,就会开始吐丝。
那些日子,我常在纸盒旁观察它们。
吐丝前夜,纸盒中安静的出奇。四十只蚕昂着头,仿佛在向星空致意。它们织起细密的网,渐渐地将自己裹进银白的茧中。三日后,盒子中缀满了雪白的茧。看着这些雪白的茧,我想到了这几天在电视上看见的纺织厂:无数银丝在机器间流淌,工人们戴着手套,将断丝接续得不着痕迹,织机吞吐间,蚕丝化作粼粼的绸浪。阳光穿过丝绸的刹那,我忽然想起新闻中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他在空闲时间里写诗,那些诗句也像蚕丝一样,从生活的褶皱中抽出。
就像蚕要经历四次蜕皮才能吐丝,王计兵的诗句也在岁月里层层蜕变。他写过母亲带给他的温情、写过在风雨中送餐的经历、写过城中村斑驳的墙皮。那些沾着汗渍的诗行,让我想起春蚕食桑——劳动者把生活的酸甜苦辣细细咀嚼,最终吐出照亮人间的情思。
月色漫进屋内,蚕茧在盒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正是捧着这样的茧,在叮咚的纺车声里织出流动的月光。沙漠中的每个脚印终将化作银河,而银河里的每一颗星星,都是劳动者手心的茧在发光。
在落日的余晖中,我忽然明白:当春蚕把桑叶变成银丝,当工人把蚕丝织成云锦,当诗人把汗水写成星光——每个劳动者,都在为世界绣着不会褪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