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清明节前夕,长沙县成立“陈树湘烈士追思团”赴桂北、湘南,追随先烈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   道县潇水河畔的陈树湘烈士墓被青松环绕,烈士雕像栩栩如生,目光坚毅。   道县潇水河畔的陈树湘烈士墓被青松环绕,烈士雕像栩栩如生,目光坚毅。

      文\图 盛磊 章帝

      85年前,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为护卫中央红军突破湘江而奋力拼杀,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完成了保护主力部队的任务。这支英勇的部队,就是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年仅29岁的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后,面对敌人威胁利诱毫不动摇,拒医绝食,坚持斗争,在敌人将他抬往道县县城邀功途中断肠就义,兑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承诺。

      85年后,清明节前夕,由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长沙县福临镇党委、福临铺社区党支部、青山铺镇宏旺矿业党支部等联合组成的“陈树湘烈士追思团”,先后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兴安县,湖南省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追随先烈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惨烈记忆

      从地下暗河寻到数十具红军战士遗骸

      青山肃立,绿水长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内,多台机械设备正加紧作业,持续勘探打捞红军烈士遗骸。

      进园后左侧的一处台基上竖立着一块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前有一个用白色大理石栏杆围成的方形区域,里面一口直径约2米的溶洞即为酒海井,井下连通着一条地下暗河。

      酒海井下的地下暗河一直无人探寻。上世纪80年代,灌阳县遭遇大旱,政府派人抽取酒海井的地下河水,却抽出了数十具牺牲红军的骸骨,还有捆绑红军战士的绳索,至此揭开了一段令人悲愤的历史。

      据介绍,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中央军委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和十五团及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受命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军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

      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接防的红三十四师,在行军途中的洪水箐高山上用望远镜看到桂军已越过红军新圩防区,到新圩接防已不可能,遂穿过公路,向西沿板桥铺、湛水、流溪源,过宝界去抢渡湘江。但湘江已被国民党军封锁,不能通过。在这种情况下,陈树湘请示中央军委同意后返回灌阳、湖南一带打游击,但在后撤途中屡遭敌人袭击,绝大部分红军牺牲于全州、灌阳地域。

      记者了解到,当时因形势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红军设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一百多位伤病员捆绑后,残忍地扔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暗河,最后红军全部壮烈牺牲。

      2003年,灌阳县委、县政府开始筹资修建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及护栏,2014年9月,对原有的红军纪念园进行规划扩建,一期主墓区、二期纪念塔和广场等已建设完毕,三期纪念馆正在建设中。

      英烈长眠

      群众冒生命危险安葬18具红军烈士遗体

      3月27日,在灌阳县水车乡,记者看到一块碑牌上写着“重修红三十四师烈士墓记”。湘江战役后,水车乡的群众曾冒着生命危险,找到18具红军的烈士遗体,并安葬于矮山脚。1990年,矮山脚中学组织师生将两座坟墓进行修整。2011年,红三十四师烈士墓经由专款重建。墓记的最后写着“青山埋忠骨,绿水颂英雄。红军烈士英灵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永垂不朽”。

      当天,记者遇到了来此祭拜先烈的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人吴明德,他的爷爷就牺牲在这里。

      吴明德听父亲说过,父亲2岁时,爷爷就加入红军离开家乡,一直杳无音讯,后来才从奶奶口中得知爷爷已经为国捐躯,然而,令他全家伤感的是,爷爷的牺牲地无人知晓。

      2017年,通过当地媒体报道,吴明德终于获知爷爷牺牲在灌阳县水车乡,此后每年清明节前夕都会来此祭拜。红三十四师是一支基本由闽西子弟组成的英雄部队,全师辖100、101、102三个团,6000余人,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一直担负着全军总后卫的重任。

      史料记载,湘江一战,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被隔断在湘江东岸,陷入敌军重兵包围,最终战至弹尽粮绝,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爷爷的事迹一直激励我,也感动了家乡人,这次从闽西来了9个老乡,我们驱车9小时,专程来祭拜红军烈士。”吴明德说。

      离此地不远的兴安县就是湘江战役纪念馆,该纪念馆外部造型为红军的八角帽,外墙体主基调为红色,以“苏区风云”“兵临湘江”“突破湘江”“历史选择”“精神永存”五个部分,结合实物陈列和场景再现,详细展示了湘江战役的历史。

      纪念馆内,陈树湘的雕像及红三十四师的英雄事迹陈列其中。当掩护最后一支部队红八军团渡过湘江时,红三十四师已锐减到不足1000人,政委、政治部主任阵亡,且被敌阻截在湘江东岸,不得不向东退入山区。红三十四师100团团长韩伟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陈师长召集师、团干部,宣布了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可见当时,师长陈树湘已抱有必死决心。

      缅怀先烈

      陈树湘烈士纪念园预计今年6月完工

      界首镇是湘桂要道,在界首古街与湘江河岸之间,有一个“三官堂”,是1934年红军渡江的指挥部旧址。这是一座带有天井的祠堂,阳光可以透过天井直接照进房屋。房间里展示着湘江战役中的草鞋、饭票、兵器等旧物。这些陈列物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这个地方,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战役。

      站在界首渡口,江平如镜,两岸青山郁郁葱葱,倒映在碧绿的水里,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平静又美好。历史和眼前的现实形成强烈冲击,很难想象,85年前,在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一群为了生存和理想而抗争的青年洒下的鲜血,染红了眼前的湘江。

      离界首不到1小时车程的永州市道县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也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之一。陈树湘烈士墓就坐落在道县潇水河畔,3月28日,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携夫人张薇薇,会同长沙县福临镇、福建省龙岩市的党员群众代表,举办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寄托哀思,缅怀先烈。

      每年清明节前夕都来道县祭拜陈树湘烈士的韩京京在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时曾言:“陈树湘烈士没有后人,只剩下他最要好的战友韩伟,所以我就做他的后代吧,不仅仅是他的后代,更是红三十四师的儿子。”

      而在道县松坝镇石马神村陈树湘烈士牺牲地,得知烈士家乡人来了,今年86岁、身着红军服的抗美援朝退伍军人许英老人,拄着拐杖出门迎接。

      对于陈树湘烈士的事迹,许英从父亲口中略知一二,“当敌人抬着陈树湘路过松坝镇时,我的父亲目睹了这样一幕,他们在石马村一古庙休息,他趁敌人不备,掏出肠子,壮烈牺牲,当时乡亲们并不知道,牺牲的红军战士竟是一位师长。”

      当时的古庙已经不在,但古庙旁的一棵冬青树常年不谢。陈树湘烈士牺牲地现处在荆山小学校园内,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长朱胜利介绍,陈树湘烈士用鲜血浇灌的这棵冬青树,结出一颗颗红色果子,就像一个个逝去的红军战士,此树被誉为“红军树”。

      目前,当地党委、政府已将此处规划为陈树湘烈士纪念园,现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完工,向社会开放。

      而组织此次追思活动的宏旺矿业公司总经理冯胜奇介绍,他成立追思团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追寻烈士足迹,弘扬长征精神,正如入团誓词所写“努力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好红三十四师传人”。

      长沙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借着此次追思之行,将挖掘更多英雄事迹,把开慧、福临等北部红色资源丰富的镇串联起来,让红色旅游点线成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英雄事迹

      陈树湘——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34师担负全军后卫,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突围时,陈树湘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1934年12月9日,在被押送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