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手工到机械,茶园变茶乡

      编者按

      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从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瞬间,到衣食住行的点滴碎片……本报副刊今起推出系列影像报道,用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讲述光阴的故事,一起回顾那奋斗前行的足迹,感慨40年岁月的沧桑巨变。

      个人简介

      李学坤,男,汉族,出生于1937年2月,长沙县金井镇人,农民家庭,初中文化,1953年参加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县、区、乡公社供职。曾为长沙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沙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政协长沙县首届、二届政协委员。

      1988年退休后,李学坤热心收藏,访遍全县,将旧时生产工具、家庭物件、票券等藏品分类整理,还编著了《民俗古物存照专辑》一书。这些藏品见证了农业社会的变迁,烙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经历者言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四十个年头了。我这一辈人不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四十年前的景况,而且全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

      我出身农家,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这类基层组织出现,当时农村采取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社员挣工分,队里按人口分口粮,也就是社员用自己的工分买口粮。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特别匮乏,日用品都很紧缺,大家都希望搞好农业生产,填饱肚子。改革开放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两年还没感觉到什么变化,后来亲眼看到农村的巨变,从手表、收音机、自行车“老三样”,到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样”;从土屋、平房、瓦房到二层小楼;从摩托车到小汽车……

      近十年农村的变化给我的印象最深,回趟金井老家,走的是沥青路,灰墙黛瓦连成片,青山绿水,风景宜人。

      我以前在金井茶叶人民公社供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到采茶季节,采茶劳动力急缺,以致茶叶老化,不能保证品质。1981年,公社从日本进口了三台采茶机,实现了机械采茶,并在全省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现在生产茶叶都是全自动设备,产能大大提升,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茶园面积增至近3万亩,还有外围区域的40余万亩,昔日的茶园已壮大成为茶乡。而且,我们当时只生产茶叶,现在镇上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旅结合,“绿茶之乡”声名远播。

      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国家富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深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人受教育,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视野也更开阔,变得更加自信。

      (星沙时报记者 盛磊 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