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普法提升守法自觉|法润星沙护平安①
编者按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众。今年是长沙市推进“法治长沙”建设的关键之年,当下,长沙县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抓手,坚持服务大局,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良法善治,引导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使法治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即日起,长沙县司法局联合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法润星沙护平安》,推介长沙县司法局在依法治县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全面展示法治工作成果。
星沙时报11月15日讯(记者 盛磊)冬日暖阳下,走进长沙县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宪法长廊等景观,掩映在花香与绿茵之间。一边漫步休闲,一边感受法治文明,已成为居民们最惬意的休闲方式。
如今,用法治的意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用法治的方式去处理纠纷,已融入长沙县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这种法治意识的进步,离不开长沙县司法局的多元普法宣教。正是这些精准的普法宣传,有效地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法律素养,促进了社会和谐,助推了“平安星沙”建设。
线上+线下,多元普法接地气
“新一轮的购物季又来临了,你是否遇到过霸王条款呢?长沙县司法局《享法课堂》第二十四期——如何对霸王条款说不?”
“情节生动、内容有趣,还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对于我们‘剁手族’而言很实用。”在看过新一期的《享法课堂》线上节目后,“90后”白领甘女士说。
“法律能不能深入人心,关键得看普法内容接不接地气,普法方式受不受青睐。如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群众更容易接受,宣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长沙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负责人表示。
线上,长沙县司法局公职律师普法志愿团紧贴时事开设“享法课堂”栏目。围绕民法典,通过相关案例开展普法宣传,以一期为群众解答一个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的方式,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定期更新推广,构建线上普法新常态。
线下,成立“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大队”,接受单位、学校点单预约普法课程,应约“送法上门”,形成“你点我讲,按需授课”的普法模式;精准定制普法产品,编印《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读本》小初高三版和《老乡法典》;结合群众文艺举办长沙县首届法治文化楹联原创作品征集、“全民书写民法典”、法治小品剧进学校、进乡村巡演等活动,着力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引导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
党建引领,赋能法治乡村建设
借钱逾期未还引发矛盾、土地承包因界线产生纠纷、家庭暴力导致夫妻不和……当这些问题出现时,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的居民们会第一时间找到驻村律师裴弘咨询,寻求调解或法律维权帮助。
当下,金洲村正在酝酿着法治研学产业发展的思路。该村党总支书记姜立新介绍:“我们是首个省市县共建的省级法治乡村建设示范点,结合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植入法治元素,开发研学课程,引进专业团队建设运营,一个针对青少年开展法治研学的基地明年就可以开园营业。”按照规划,2022年该基地预计可接待中小学生法治研学2万人以上。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长沙县司法局以“党建聚合力书记领航行动”为牵引,通过“党建123”模式,建阵地、建品牌、建机制,着力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法治护农、法治强农、法治兴农新格局。
目前长沙县因地制宜打造了“1+15”个法治文化公园群,形成法治宣传特色品牌;今年又启动了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项目,到2022年将实现“一村一阵地”、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成率100%,将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为法治长沙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长沙县司法局被推荐为“2016—2020年全国‘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的同时,高标准编制“八五”普法规划,重点推动实施“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工程、法治文化建设工程、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普法志愿队伍建设工程、法治宣传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等法治宣传教育“六大工程”。
“当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照进现实,成为最好的普法教材,法律的力量就会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跟随着每一个公民。”长沙县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