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报讯(记者 谭晓波)近日,在长沙县高桥中学的音乐教室里,清越的古筝弦音如溪流般流淌。16名乡村少年端坐琴前,指尖在二十一弦上跃动。来自市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委会陈冰冰老师正在悉心指导:“手腕放松,泛音要像露珠滑落……”当天课堂上,经过反复的系统训练,学生们的演奏技巧有了明显提升。
这场别开生面的古筝课堂,标志着由县交通运输局牵头的“古筝文化进乡村”项目正式步入常态化运行。作为高桥镇白石源村乡村振兴后盾单位,长沙县交通运输局创新搭建文化帮扶桥梁,精准对接民建中南大学委员会、长沙市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委及长沙市珍金扶助中心,成功争取价值数万元的十台专业古筝捐赠。这些古筝不仅填补了乡村学校民乐教育的空白,更成为孩子们触摸传统文化的桥梁。
据了解,“古筝文化进乡村”项目采取“双师共育”模式,由本地教师负责每周三的基础教学,市音协专家每月进校示范指导,形成“传帮带”的长效机制。
“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古筝,没想到现在我也能弹!”初一206班学生吴雅研兴奋地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己连琴弦都认不全,现在已经能弹简单的曲子。像吴雅研这样的学员共有16名,经过本学期开学以来的7个课时的系统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演奏姿势、乐理知识和《大鱼》等简单曲目的弹奏技巧。
“孩子们对古筝学习的热情和对音乐的感知力超乎想象。”陈冰冰感慨道。在首次示范课上,她发现学生们对泛音的表现尤为敏锐,而初一261班周昕雨从最初因义甲不适而哭泣,到如今能流畅弹奏《大鱼》片段,更让她动容。为记录成长轨迹,项目组创新采用半月更新视频日志的方式,让每一份努力都有迹可循。
据了解,未来该项目将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帮扶举措、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乡村孩子受益,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