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刘韶林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新数字报 星沙新闻网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非遗传承 除了“输血”还要“造血”

      ◎陈彩霞

      近日,在2018年长沙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中,2017年新认定的10个县级非遗项目被授牌,这意味着全县已有12个县级非遗项目。近年来,长沙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遗烙着时代的印记,就像是一扇时光之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到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那记忆里的“远方”。

      非遗犹如佳酿,愈是久远,愈是醇香,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非遗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湮灭、被人遗忘的危险。如何让非遗后继有人,“活”起来,焕发出传统的魅力,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大课题。

      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文化传承。非遗经济效益的激发、财政补贴保障可以提高传承人积极性,能让非遗传承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也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当然,加大财政补贴保障的力度,还只是一种“输血” ,要让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后劲”足, 还离不开自身内在“造血” 功能的增强。现在的非遗传承队伍中,既有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有未被认定的传承人、普通从业者,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使得非遗传承缺乏一定的“章法”。因此,非遗传承还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以此形成一个人才循环的良性机制,建立一支强劲的非遗传承后备军。

      补足“给养”和增强“造血”,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局有望打破,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