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报记者 盛磊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里,人来人往。在国内/国际值机区前,旅客们拿着手机在自助值机智能终端上一扫,仅需1分钟就能办理完登机手续,随后他们将坐上直达航班,飞赴目的地。
1986年6月,黄花机场破土动工,1989年8月29日正式通航,结束了湖南解放40年来不能起降大中型客机的历史。29年来,黄花机场航线网络从国内延伸到国外,长沙人直飞世界五大洲的愿望已成现实。如今,黄花机场进入“双航站楼、双跑道”时代,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3100万人次,为“不临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的湖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起航
新建国家一级机场,结束湖南不能起降大中型客机的历史
黄花机场坐落在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24.8公里,是国家“七五”建设重点工程。在国务院、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民航局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7个设计单位、40多个施工单位和省、市政府3年的共同奋战,机场全面竣工,经国家正式验收,工程质量优良,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
“以前见到的都是小型客机,那天波音757大型客机降落时,感觉十分震撼。”1989年8月29日17时,黄花机场红旗招展、鼓乐齐鸣,1500多位各界人士在此参加了首航典礼,当时不到20岁的周莉作为服务员也参与其中。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飞机。”如今在南航湖南分公司货运部工作的周莉告诉记者,黄花机场首航仪式上,时任国家民航局副局长柯德铭颁发了国家民航局的使用许可证,十余名少先队员向长沙飞往广州的首航班机机组人员献上鲜花。
“第一代候机楼与现在的相比确实很寒酸,但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候机楼,很兴奋。”黄花机场客服中心副主任汤芳说,机场第一代航站楼分外宾、内宾两层楼,面积6600平方米,高峰小时客流量可容纳400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
对于黄花机场为何选址长沙县黄花镇,湖南省机场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胡智星介绍,机场选择首先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黄花镇距离长沙火车站较近,便于实现空地交通一体化;同时,黄花镇空域净空、地面交通、水文地质等条件均符合机场选址要求。
许多人或许不清楚,在黄花机场建成前,长沙民航使用的是大托铺机场,大托铺机场是军民合用的机场,也成为了长沙民航的发端。
随着湖南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只能起降民用中小型运输机、不能起降大型运输飞机的大托铺军民两用机场,已不能满足民航运输的需求,大型民用机场的建设迫在眉睫。
黄花机场系国家一级机场,初期开通了10条航线,其通航结束了湖南不能起降大中型客机的历史。自此,以长沙为圆心,湖南民航运输发展揭开崭新的一页,对外开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升级
中部地区最大航站楼启用,双航站楼双跑道见证发展
机场运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通航之日起至2000年,黄花机场度过了第一个11年,随着湖南经济飞速发展,黄花机场第一代航站楼已无法满足需求。
1998年8月,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机场第二代候机楼按满足2005年吞吐量450万人次、高峰小时1800人次的设计能力进行扩建,同时批复工程开工。
1998年9月28日,第二代航站楼正式动工兴建;2000年10月,投资4.04亿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黄花机场第二代T1航站楼完工,比第一代航站楼面积大了5倍,形成年接纳460万人次旅客出入机场的能力。
2001年至2011年,黄花机场度过了第二个11年。这段时间,黄花机场发展迅速,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开通国内大部分城市的4小时航线,并先后开通直飞韩国、日本等国际航线,以及长沙—上海—巴黎、法兰克福、伦敦、洛杉矶、温哥华、悉尼、墨尔本7条中转国际航线。
然而,此时的黄花机场仍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2011年7月,黄花机场迎来再次升级,当时中部地区最大的航站楼——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第三代航站楼T2正式启用。新航站楼总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是第二代T1航站楼的6倍,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520万人次的需求;停机位增至49个,跑道长度延至3200米,飞行区等级由4D升为4E,高峰小时起降由27架次提高至33架次。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黄花机场工作的刘鹏告诉记者,工作的地方有着“飞一般”的发展速度,让他非常自豪。
2017年3月,黄花机场第二跑道投用,机场飞行等级由4E提升至最高等级4F,可满足最高年客流量3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2万吨、飞机起降24.4万架次的要求,可供目前最大客机空客A380起降运行,黄花机场成为国内第15家拥有双跑道的大型国际机场。
与此同时,关闭7年的T1航站楼经改造,也于今年5月恢复使用。这个占地3.9万平方米的航站楼设有值机柜台38个(含22个自助值机柜台)、安检通道10条,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保障要求。自此,黄花机场进入“双航站楼、双跑道”运营时代,T1、T2同时运行可保障31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
腾飞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产业与航空运输无缝对接
黄花机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湖南和长沙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长沙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也促进了机场客流量的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黄花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12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创历史新高;黄花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51.1%。截至目前,黄花机场开通了长沙至40个国际及地区城市的航线航班,基本实现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城市全覆盖,构架起全面辐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核心腹地,连接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线网络。同时,黄花机场在飞的外籍航空公司达22家,航班客座率达90%,各项指标在我国同级别机场中居于前列。
随着机场实力持续增强,以及周边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汇聚,黄花机场周边区域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潜力的经济动力区之一。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地处中部内陆的湖南,正举全省之力发展临空经济,视之为弥补开放短板、建设新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不临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的口号响彻三湘大地。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三级协同发力的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范围为130平方公里,核心区为30平方公里。依托黄花机场,一个融空港、产业、城居一体的临空经济发展区,正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黄花机场的发展步伐还在加快。湖南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按计划,黄花机场还将建设T3航站楼,航站楼东侧同步建设长3600米的第三跑道,届时,年旅客吞吐量可达6000万人次。到2020年,黄花机场将力争开辟270条航线、通航城市达170个以上,覆盖东南亚国家,架设通向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的空中桥梁。
1986年全国年度大事
2月20日
我国发射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定点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测控技术,卫星通信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新进展。
7月4日
中央军委决定实行军士制度,军士制度是中国军队编制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10月11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11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由公安部于11月28日正式公布施行。
1986年长沙县年度大事
1月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长沙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
6月
长沙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黄光裕等三人由国家派往加纳,援建“三结合沼气池”获得成功。农牧渔业部授予黄光裕1986年度全国农村能源先进工作者称号,颁给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2月
全县41个乡(镇)均办起文化中心,形成县、乡两级群众文化网。
12月
全县大面积玉米秋季杂交制种获得成功,面积、单产均居全省之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